羌绣里的乡村振兴密码:全国劳模王小琴的非遗赋能之路在秦巴山脉腹地的汉江源头——汉中市宁强县,藏着一个用针线编织的乡村振兴奇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红色故事青年说社会实践团队聚焦非遗赋能路径,对全国劳动模范、羌绣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小琴展开采访,探寻她带领绣娘们以古老羌绣“破圈”,将金银丝线转化为乡村致富“密码”,书写脱贫增收、文化传承交融佳话的历程 。
图为王小琴讲解与羌绣文化的缘分
缘起:幼时记忆点燃传承火种
王小琴与羌绣的不解之缘,始于大山深处那段温暖的幼时记忆。在云雾缭绕的山村里,母亲和祖母指尖翻飞的刺绣,曾是邻里间婚丧嫁娶时最珍贵的伴手礼,却始终难以创造经济价值。2008 年汶川地震后,国家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政策春风,让她敏锐捕捉到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她踏上了系统挖掘羌绣传统技艺的征程。
图为羌绣文化的介绍 走访中,老艺人精湛技艺 “藏在深闺无人识” 的惋惜,年轻绣娘渴望增收却无门的期盼,让她暗下决心改变现状。2015 年,她注册成立公司,创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创新推出 “居家刺绣 + 公司回收” 的订单模式:绣娘在家就能制作绣片,公司统一回收销售。从此,绣娘的日收入从原先的几元钱跃升至百余元,文化传承与经济增收,在针线穿梭间悄然实现了双向奔赴。
突围: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破局
“太传统”“不时尚”——这是王小琴带着绣品参展时,最常听到的评价。
但她不信民族文化会被时代抛弃。她拉来高校和企业合作,把古老的羌绣纹样“翻译”成现代设计,绣在箱包、服饰上。如今,羌绣产品不仅走遍全国,还卖到了日本、中亚,甚至和知名品牌达成合作。
创业路上,她住过几十元的廉价旅店,啃过赶路时的冷馒头。可每当看到绣娘们因为订单笑逐颜开,她就觉得一切都值。一条从布匹生产到文创开发的产业链,就这样用产业化力量,护住了非遗的火种。


图为羌绣产品生产产线
传承:让老技艺“活”下去
羌绣是国家级非遗,宁强羌绣更是陕西非遗的代表。经过15年努力,当地的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
在王小琴打造的羌绣展示区里,藏着传承的密码:
- 八位绣娘耗时四月完成的《凤穿牡丹》全景绣,既是产业成长的见证,也藏着“涅槃重生”的寓意;
- “昨日守护”展区里,老绣片、靛蓝束绣服、鹰尾帽等老物件,都建了数字档案,用科技留住岁月的温度;
- “今日传承”展区里,校企合作设计的新纹样让老元素焕彩,《凌云壮志》屏风一展“徒手走针”的绝活。
如今,全县已有18个传承基地,超百名专业绣娘。明代织布机、清代民居场景的复原,更让传统生活图景触手可及。
图为羌绣文化展品《凤穿牡丹》
展望: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现在,羌绣的故事还在继续。
标准化的培训让绣娘技能更扎实,社区工厂里的习作见证着传承活力。王小琴还把羌绣带到了中亚,设立文化推广基地,让这门中国手艺走向世界。
从脱贫摘帽到数百个就业岗位,羌绣早已不只是门手艺,更是乡村振兴的“密码”。
正如那些穿梭的针线,一头连着古老的文化根脉,一头系着山里人的幸福生活。未来,愿更多人看见羌绣的美,让这针线绣出的振兴故事,继续在大山里、在世界舞台上,慢慢铺展。
图为羌绣社区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