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华中农大博士团食安中国行科普系列活动—中铁科工江夏基地爱心托管班

时间:2025-07-29 19:10:06 关注:
当盛夏的蝉鸣与孩童的欢笑交织,一场场关于食品安全与营养的科普盛宴正在中铁科工江夏基地爱心托管班热烈进行。2025年7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连续五次走进该托管班,围绕果汁、糖果、酸奶、蘑菇、五谷杂粮等儿童日常接触的食材,以“趣味互动+深度认知”的模式,为44名小朋友打造了系列科普课程。博士团成员化身“科学向导”,通过沉浸式实验、情景演绎、DIY体验等丰富形式,将抽象的食品知识转化为孩子们能触摸、能参与、能理解的生动内容,在炎炎夏日里为孩子们解锁健康饮食的密码,开启一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健康启蒙之旅。

水果变变变:在酸甜体验中建立全食物营养意识

 
▲马丽洋与小朋友互动(张寒寒 摄)
7月7日,博士团以“果汁小达人,营养大释放”为主题开展课程。小朋友们在品尝新鲜西瓜汁、亲手DIY橙汁的过程中,不仅通过感官体验记住了不同水果的风味,更在互动讲解中理解了“完整水果比果汁营养更全面”的科学逻辑。当马丽洋老师用“维生素C盾牌”“肠道交通指挥官”等形象比喻解读水果功效时,孩子们逐渐明白食物营养与身体机能的关联;而“水果整个吃,营养最厉害”的口诀,更是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优先选择天然食物”的健康饮食原则,为未来合理搭配膳食埋下认知伏笔。

糖果的辩证:在游戏互动中形成糖分平衡思维

 
▲小朋友们举手回答问题(吉薇 摄)
7月11日的“糖果的甜蜜与‘忧伤’”课程,通过实验与情景演绎引导小朋友辩证看待糖分。能量小火箭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糖分是能量来源”的科学原理,而《牙齿小剧场》则直观展现“过量吃糖损害健康”的后果,这种对比让孩子们跳出“非好即坏”的简单认知,学会用“适量”“平衡”的视角看待食物。在天然糖与人工添加糖的配对游戏中,他们不仅掌握了食物分类的方法,更理解了“选择天然糖食物是对身体的主动呵护”,这种思维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便是对“零食选择”的理性判断能力。

酸奶的科学:在发酵奥秘中培育微生物认知雏形

 
▲蔡含娜讲解酸奶发酵过程(吉薇 摄)
7月14日的“酸奶的奇妙之旅”,让小朋友们首次接触到“微生物”这一抽象概念。蔡含娜老师通过视频解析牛奶发酵过程,将乳酸菌的作用具象化为“牛奶变身的魔法师”;马丽洋老师用“肠道警察”“黏液屏障城墙”等比喻,让孩子们理解益生菌与肠道健康的关系。当他们了解到“高温会杀死益生菌”“空腹喝酸奶效果打折扣”时,不仅记住了酸奶的食用技巧,更初步建立起“食物特性影响营养吸收”的科学认知,这种认知会帮助他们未来更科学地安排饮食时间与方式。

蘑菇的跨界:在生物特性中构建生态系统思维

 
▲马丽洋讲解蘑菇营养价值(张寒寒 摄)
7月25日的“蘑菇魔法王国”课程,突破了单纯的饮食科普范畴。蔡含娜老师关于“蘑菇属于真菌”的讲解,让孩子们接触到生物分类的基本逻辑,打破“非植物即动物”的固有认知;而“蘑菇是大自然清洁工”的介绍,则将食物知识与生态系统关联起来,使他们意识到“每种生物都在生态循环中承担独特角色”。马丽洋老师对蘑菇加工方式的解读,更让孩子们明白“食品科技既保留营养,也影响口感”,这种跨学科认知有助于他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杂粮的价值:在溯源实践中深化食物敬畏情感

 
▲小组作品合影(吉薇 摄)
7月25日的“五谷杂粮大发现”,通过多感官体验让孩子们重新认识日常食材。触摸杂粮颗粒时,他们感受到“食物来自土地”的真实;观看“从田间到餐桌”视频时,“每粒粮食都凝结汗水”的认知取代了“粮食理所当然存在”的惯性思维。在“杂粮艺术创作”中,他们发现食物的多元价值;在“杂粮超市”游戏中,将“无添加更健康”的知识转化为自主选择能力。这些体验不仅让他们记住了杂粮的营养成分,更培育了“珍惜食物、尊重劳动”的情感态度,这种态度是健康饮食行为的深层驱动力。
 
▲合影留念(张寒寒 摄)
华中农大“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的系列科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实用的饮食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科学看待食物、尊重自然规律、珍惜劳动成果的种子。从“全食物营养”意识到“生态系统”思维,从“糖分平衡”认知到“食物敬畏”情感,这些跨越知识层面的深度收获,将成为孩子们未来健康生活的重要基石。未来,博士团将继续深耕食品科普领域,依托专业优势设计更多贴合儿童认知特点的课程,让健康饮食的理念惠及更多孩子,为全民营养健康事业注入“华农力量”。
通讯:吉薇 张寒寒 张祎
审核:周紫烟
 
作者:吉薇 张寒寒 张祎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