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电”亮实践路丨学子谒钱居,淬火铸丹心

时间:2025-07-21 18:51:10 关注: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2025年暑期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学子
  
  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
  
  用实际行动上好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
  
  实践简介: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宏伟蓝图的指引下,红色故事青年说社会实践团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的殷殷嘱托,于7月17日午后走进钱学森故居,重温他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归国、把毕生才智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峥嵘岁月,在光影与史实的交汇中开启一场砥砺初心、科技报国的现场实践活动。
  
  (钱学森旧居入口)
  
 
  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人民科学家。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突破层层封锁回到祖国,把毕生智慧献给共和国的航天事业。今天青砖灰瓦间,这幢见证了少年立志、青年求索、中年决断的旧居,仍静静诉说着“祖国高于一切”的赤子誓言。循着先生的足迹,我们将再次体悟那份把个人理想熔铸于民族复兴的丹心。
  
钱学森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桌、一椅、一排泛黄手稿静静陈列——钱学森归国后十余年的深夜灯火仿佛未曾熄灭。案头铅笔仍留演算痕迹,书脊间夹着未竟的航天蓝图;斗室无声,却回荡“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铿锵誓言。方寸之间,浓缩着把个人奋斗写进民族复兴大业的执着与淡泊。
  
  旅美求学期间,钱学森便立下“科学报国”宏愿。面对世界尖端科技,他昼夜攻关,却时刻眺望大洋彼岸的故土。归国之路横遭阻挠,他掷地有声:“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道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誓言铿锵,穿越封锁与流言;岁月为证,他把这份执念化作东风入云霄、化作神舟巡九天,终让中华儿女在浩瀚星空拥有了自己的坐标。
  
  (钱学森在美留学期间发表的论文马李睿言供图)
  
  展柜里,“东风一号”导弹模型与“东方红一号”卫星模型静静并列,无声却震撼——它们凝结着钱学森牵头攻关的日日夜夜。从第一张草图到第一次点火,他把实验室里的公式化作冲破天际的烈焰;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他以战略科学家的远见,为中国在太空写下“0”的突破。如今,“长征”,“东风”系列一次次划破苍穹,正是沿着他铺就的轨迹,托举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长征”和“东风”系列模型马李睿言供图)
  
  展台上,一把铜质计算尺边缘已被磨得发亮,一摞泛黄手稿边缘微微卷起,墨迹却仍旧清晰。尺身凹痕记录着钱学森伏案测算的每一次反复,稿纸行列凝结着“小数点后不容一丝偏差”的严苛。正是这份对数据的极致苛求、对真理的寸步不让,让“东风”破晓、“长征”穿云,为我国航天事业夯下坚如磐石的根基。
  
  玻璃展柜另一侧,一幅复原的场景把时光拉回上世纪60年代:长桌中央摊着弹道曲线图,钱学森侧身倾听身旁年轻工程师的演算,指尖轻点草图,目光如炬。彼时,没有“个人英雄”,只有“集体会战”;每一次参数推敲、每一道公式修正,都在这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会议室里汇成集体智慧的洪流。正是这股“万人一杆枪”的协同精神,托举起“东风”昂首、“东方红”响彻寰宇,把“不可能”写成中国航天史册上接连不断的惊叹号。
  
  (团队成员总结钱学森爱国奉献的一生)
  
  结尾:
  
  从青砖灰瓦到浩瀚苍穹,钱学森用一生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今天,当青年学子在旧居檐下驻足、在展柜前凝视,那一束为民族复兴而燃的科学之光已悄然传递到新一代手中。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号令,赓续钱老精神血脉,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赛道上续写更辉煌的报国篇章!
  
  (团队成员合影留念马李睿言供图)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