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饶县作为齐国故地,曾是兵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今天,在这片热土上,“兵译风华”实践队走进綦公社区,和社区居民们一同创作兵家文化竹简书签,感受兵家文化,探秘兵学内涵。
在社区活动中心,实践队队员精心布置了一个充满古韵的工作室。原木色的长桌上摆放着经过特殊处理的竹片、毛笔和墨水,墙上悬挂着《孙子兵法》的名句书法作品。活动开始时,我们首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了孙武在齐国著书立说的历史故事。当孩子们了解到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就是孙武当年思考战争艺术的地方时,眼神中顿时闪烁出好奇与自豪的光芒。
制作过程中,实践队队员鼓励每位参与者选择一句最能触动自己的兵家三十六计。"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些深邃的思想通过孩子们的巧手,被一笔一画地镌刻在竹简上。有位选择"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少年表示:"这句话让我明白,解决问题要用智慧而不是蛮力,就像和同学有矛盾时,应该先沟通而不是直接争吵。"这样的领悟让人深感文化传承的真谛正在于此——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思维方式的启迪。

图为同学们正在制作竹简高川雲供图
在指导同学们创作《三十六计》竹简书签的过程中,实践队队员特意将古老兵法与现代生活编织成巧妙的联结。讲到“知己知彼”,便引导大家联想制定学习计划时,既要摸清自己的强弱项,也要了解学科的重难点,让策略成为攻克学业的“导航图”;谈及“以逸待劳”,则引申到劳逸结合的智慧——就像合理分配课间十分钟与课后复习时间,用张弛有度的节奏积蓄更持久的专注力。这种古今对话的解读,让竹简上的字句从泛黄的典籍里走出来,化作可触可感的生活智慧,同学们握着刻刀时,眼里已多了几分“原来兵法离我们这么近”的惊喜。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进行指导高川雲供图
创作渐入佳境时,有人专注地在竹简上勾勒字形,笔尖划过竹片的“沙沙”声里,藏着对“声东击西”的琢磨;有人刚刻完“趁火打劫”,便拉着同伴讨论如何转化为“抓住问题关键、一举突破难点”的学习法。最动人的是那些跃然竹上的巧思: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在“兵者,诡道也”旁画了棵分杈的小树,枝桠上写满“错题归类”“举一反三”,她说这是“换条路走也能到山顶”;穿运动鞋的小男孩则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周围,画了跑步冲刺的小人、静坐看书的小人,甚至还有举着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小人,他晃着竹简笑:“就像我背单词要快,做数学题得慢,观察植物就得更耐心呀。”
活动结束时,每位同学都拥有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兵家文化书签。但比这更有价值的是,他们心中已经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许多孩子开始主动翻阅《孙子兵法》的简易读本,这些变化让我们欣慰地意识到,文化传承需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当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自然能够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

图为实践队队员和社区同学们合影高川雲供图
回望这次社会实践,实践队队员深刻感悟到: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创造性的转化。兵家文化中蕴含的战略思维、辩证智慧,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精神财富。通过竹简书签这一载体,我们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轻盈的日常,让高深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尤其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培养青少年的系统思维和战略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孙子兵法》中的诸多智慧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能够知晓,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正站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更应主动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以创造性转化让古籍里的智慧活在当下,用创新性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动能——就像在竹简上刻下《三十六计》时,既能读懂“知己知彼”的古老智慧,也能将其转化为规划人生的实践指南,让文化的薪火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