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注]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2025年暑期,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学子奔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上好社会实践这门‘必修课’。”
——引言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7月10日,我们“红色故事青年说”苏州分队小队的成员造访了坐落于太湖东岸的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纪念馆。随着渐渐深入纪念馆,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它宛如一座丰碑,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也向世人昭示着共产主义战士们的钢铁意志与铁血丹心。
(图1)团队成员合照
我们怀着激动又敬畏的心情在馆内参观游览。玻璃展柜中,新四军战士用过的生活用品、作战工具整齐陈列。封封信件穿越时空,传递着战士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家国的深深眷恋;把把“汉阳造”步枪好像又上了膛,瞄准了来犯的敌军。而模拟的太湖芦苇荡、通信船以及联络站等场景,更是将我们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似乎战友就在我们身边卧着,一动不动,紧绷着神经时刻注意着风吹草动。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新四军太湖游击队战斗的艰险与不易,不由得对革命前辈们产生了崇高的敬意。

(图2)新四军太湖游击队装备
听讲解员说,1944年9月9日,因叛徒告密,正在冲山岛上集训的55名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干部和民兵骨干,突然被300余日伪军包围。敌人在岛上反复搜查,叫嚣着要活捉“太湖司令”,企图一举扑灭太湖地区的抗日力量。当此之时,薛永辉等4名战士隐蔽在芦苇荡里,掘芦根、嚼生谷、饮荡水、钻棘藜,穿过种种险地,磨过段段艰辛。在冲山村民的掩护下,熬过了敌人两天的合围。在这二十天里,他们不仅面对着敌人时时刻刻的地毯式搜捕,还要忍受饥饿、潮湿和蚊虫的叮咬,但他们从未放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为太湖游击队夺取抗战最后胜利保存了力量。这是如何的坚韧与执着?又是如何的一种对理想的坚守?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图3)蜡像还原的联络站
回顾新四军太湖游击队的历史,从初建时的艰难摸索,到重建时的不屈不挠,再到扩建时的蓬勃发展,他们始终坚定地活跃在抗日救国的最前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先辈们在太湖地区燃起了抗日的熊熊烈火,守护着每一方土地上的每一位百姓,让侵略者的铁蹄无法肆意践踏。“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新四军太湖游击队面对强大的敌人,毫不畏惧,坚守阵地,以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

(图4)队员参观纪念馆
走出纪念馆,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中不断想起方才的种种场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英雄事迹,那些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这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突然想到我在团推优入党会议上发言的结尾:
“(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心中有党,)但如果面临关头,择 ‘利’与‘义’,择‘生’与‘义’,是否还能存者,是非吾之所敢知也。文文山在《正气歌》中说:‘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当今这个时代,‘穷’字绝对算不上,但如果真正到了这个关头,‘节’是否还能生之?这是我们应该去认认真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离开了纪念馆。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将铭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向新时代奋斗。
(图5)太湖遗船
注:题目出自北宋苏舜钦的《水调歌头·沧浪亭》,意思是:“胸怀着干一番事业的大志,如今正当身强力壮的年华,耻于投闲置散隐居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