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上午,安徽师范大学生环学院赴芜湖“江湾物语”湿地植物生态调研与教育本科生实践团队圆满完成了为期六日的植物标本制作工作。在清源楼B316,百余份凝聚专业精神与生态情怀的植物标本被依次分类、扫描、建档、封存,为后续图鉴编纂与科普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精选植物标本展示。齐李顺供图)
百年变迁,诉说生态故事
团队采集的物种不仅是普通的植物,它们每一种背后都有着自己的一个生态故事:十里江湾坐拥独特的地理位置至芜湖开埠以来便一直是繁华的象征,单位众多、仓库林立。然而这里也曾是十里江湾环境污染和非法活动的重灾区,非法码头修造船厂等乱象丛生。如今生长在这里的植物,无不都是大自然为江湾生态恢复点的自然之赞。
百余标本出炉,展示“绿意图谱”
此次标本制作成果丰硕,团队共完成百余份高质量植物标本,其中精选30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进行专业装帧与规范标签记录,系统呈现以十里江湾湿地植物为主的植物多样性与生态特色:
生活型多样:涵盖木本(如落羽杉)、藤本(如乌蔹莓)、草本(如蚕茧草)等多种植物形态;



生态意义突出:收录了典型外来入侵植物(如空心莲子草、凤眼莲)与关键本土物种(如蛇床、益母草);




生境覆盖全面:既有挺水植物、漂浮植物,也涵盖湿地边缘的陆生伴生植物;
学术与美感兼备:每份标本完整展示根、茎、叶、花、果等器官特征,科学严谨、图像清晰,具科研参考与美学观赏双重价值。
六日磨砺,凝聚青年的专业与热忱
回望整个制作过程,团队成员从野外精确采集、分类鉴定出发,依照标准流程完成植物标本的整理、压制、烘干、防护、装台、标签书写与档案建录,步步用心、环环精细。
每一份标本都记录着芜湖十里江湾的生态缩影,也见证着新时代青年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
接续奋进,服务科普传播新阶段
标本制作圆满收官,图鉴工作已无缝衔接。团队现已投入《十里江湾植物图鉴》的编辑与排版任务,前期收集的实物标本和采集记录将作为图鉴内容的核心素材,为提升公众生态认知、传播湿地保护理念提供坚实支撑。

正如团队所言:“植物图鉴是纸上记录的江湾生态,植物标本则是立体封存的湿地密码。”我们期待,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本兼具学术性、科普性与艺术性的湿地植物图鉴早日面世,让更多人走近十里江湾,读懂它的绿色故事,共绘“生态江南”的美丽画卷。
文/张志羽 徐志远
图/齐李顺 徐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