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暑期三下乡|探访眉山茶香,共绘振兴新篇 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下乡”号召,助力乡村振兴,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艺脉新农·眉韵童梦”乡村振兴实践队,在郭玉琼、张云帆、郭贤娜三位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年6月28日至7月3日赴泉州市南安市眉山乡开展了为期六天的“三下乡”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行动,探索“党建引领、校地共建、产学研创融合”的乡村发展新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眉山乡,坐落于安溪茶学院的西北部,依偎在青山绿水间,是一片浸润着茶香与果香的静谧土地。在群山掩映的云雾深处,孕育出醇厚的铁观音,生长着挂满枝头的百香果,山野间满是自然的馈赠。作为有着淳朴民风的侨乡,眉山乡既延续着传统农耕的踏实,也怀揣着借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的期盼,正等待着用特色物产与乡土风情,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茶园调研:科技赋能,守护生态茶香 抵达眉山乡后,实践队首先深入皇旗尖生态茶园。茶园负责人黄宝贵热情接待了队员们,详细介绍了眉山乡的产业布局和皇旗尖生态茶园的基本情况,并带领大家实地考察。
眉山乡地形独特,交通便利,茶叶和茶油是两大支柱产业,还有百香果等丰富的农产品。皇旗尖生态茶园所处之地海拔适宜,四百米以上的高度形成的云雾层为茶叶生长创造了绝佳条件。
在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茶园积极引入科技设备。在茶园设立人工增雨烟炉作业点,优化增雨措施。在病虫害防治上,茶园安装了红黄黏虫板和茶小绿叶蝉行为干扰灯等,利用物理手段防治虫害,减少农药使用,保障茶叶品质。
经调研,实践队建议茶园制作中国茶叶分布图与福建茶叶分布图,通过可视化呈现六大茶类的地理分布规律,为游客提供茶文化脉络的直观认知路径,同时增强茶园作为生态农业与文旅融合示范点的教育属性。
文创探索:茶香药韵,创意点亮产业 眉山乡不仅有深厚的铁观音茶文化底蕴,还有中药材种植传统,然而二者此前尚未实现产业联动。实践队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以“四季养生”为理念,将铁观音茶叶与四季中药材巧妙融合,制作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主题香囊。
春款香囊融入当归、玫瑰花,能疏肝解郁;夏款搭配金银花、薄荷,可清热解暑;秋款加入茯苓、山药,能健脾润燥;冬款选用桂圆肉、酸枣仁,可安神驱寒。每枚香囊还内置5克铁观音干茶,不仅中和药香,更凭借茶多酚增强抗氧化性。
制作当日,队员们分工明确。药材组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精准称量、科学配比;设计组融入眉山乡的竹、银杏等文化符号与四季元素,选用缎面、棉麻材质并搭配传统装饰;制作组精心完成装袋、封口工序,确保尺寸统一。最终,一批四季茶中药香囊诞生。这些香囊不仅传承了传统手工艺,更探索出“文化+健康+产业”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增强了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找到了新的切入点。
IP打造:故事赋能,创意驱动发展 了解到高田村百香果因缺乏独特标识,市场认知度受限,实践队深入挖掘当地种植文化,为百香果设计了专属IP形象,为其赋予老茶农偶然发现并悉心培育出优质百香果苗的温暖故事。IP形象以圆滚滚的黄色果实为造型,头顶棕色草帽,凸显了原生态特质。
实践队还积极推动表情包和百香果礼盒包装落地。同时,引入三维建模技术设计包装盒,优化包装结构与视觉效果,为农产品包装增添科技感,助力乡村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将创意与农产品相结合,让专属IP形象带着果农的初心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电商助农:搭建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眉山乡拥有丰富的茶产业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但传统销售模式制约了产业发展。实践队发挥新媒体青年优势,通过电商助农、文创赋能等方式,助力当地特色产业转型,推动乡村振兴。
实践队为当地个体农户搭建电商销售平台,从网店创建到农产品上架提供全程指导。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操演练相结合的方式,为茶园负责人及员工系统培训了网店运营、客户服务、数据分析等电商技能,帮助当地农民了解商品上架的基本流程,推动了当地农产品的网络宣传,拓展了市场销售渠道。
通过实践活动,队员们将课堂所学的新媒体运营、电商管理等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形成了“电商助农+文创赋能”模式,为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助力“三农”发展的责任担当。
茶饮创新:传统焕新,开拓年轻市场 为推动传统茶叶年轻化,实践队在安溪茶学院茶学系林东艺老师的指导下,研发新式茶饮。经过反复调整茶汤、鲜奶和果汁的配比,最终推出4款新式茶饮调配方案。其中,红釉奶霜轻乳茶和云乳青香分别以眉山乡盛产的红茶和浓香型铁观音为基底制作奶茶;百凤青茶沁和桃气青野则以清香型铁观音为基底,与不同果汁融合制成果茶。
在产品制作环节,队员们严格按照量化配方操作,精确记录各项参数。为了解消费偏好,实践队组织新式茶饮品鉴会及成果汇报会,面向学校师生和当地领导展示品鉴,并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反馈建议。结果显示,具有地方特色的百凤青茶沁最受欢迎。四款新式茶饮的成功研发,让传统优质农产品走向年轻消费群体,完善了农产品生产链,提升了其产业价值,实现了校地合作的互利共赢。
红色传承:铭记历史,砥砺奋进前行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实践队前往眉山乡红色文化基地开展红色教育活动。在苦湖突围战纪念碑下,讲解员讲述了战役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及战略意义。走进展陈馆,队员们看着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深切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牺牲,强化了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皇旗尖生态茶园负责人为团队讲授专题党课,系统阐述了党的发展历程和重大成就。课后,实践队开展了南湖红船拼装、“重走长征路”、团队书法创作等红色主题团建活动。而后,队员们在黎明前集结,穿越黑暗前往山顶看日出,迎接希望的曙光,切身感悟长征精神,激励队员们传承红色基因,担当时代使命。
此次“三下乡”活动,实现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的精准对接。实践队用青春智慧为眉山乡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锻炼了自身能力,增强了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经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更加绚丽的青春篇章。
文案 樊冬煌 陈生涛 赵航
图片 马培轩 张荣鑫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