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粮心永驻三十载 匠心传承万担仓

时间:2025-07-11 08:31:29 关注:
  大学生之声南阳7月5日电(通讯员郭映月杨晓雨)“粮食工作不仅是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毛国华谈起数十年的保管员生涯,眼神坚定。7月5日下午,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寻守‘粮’心队”小队成员走进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地方粮库,与粮库主任深入交流,并采访了老粮食工作者毛国华。通过镜头与对话,记录老一辈“守粮人”的敬业精神与使命传承。
  
  图为毛国华同小队成员合影 郭映月摄
  今年61岁的毛国华,在粮库工作了整整32年。他用“敬业奉献、谦虚谨慎”概括这份工作所需的精神品质,“从一粒粮到万担仓,容不得半点马虎”。当被问及这份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时,这位老粮食工作者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轻轻抚摸着粮袋,语气坚定:“干这一行,就得爱这一行。粮食工作看着简单,实际上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粮库主任补充道,老一辈粮食工作者身上体现出的敬业奉献、团结协作的精神,至今仍是粮库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为团队成员与粮库主任合影 郭映月摄
  谈起最难忘的工作经历,毛国华回忆起了那个暴雨如注的夏夜。2010年7月,方城县遭遇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担任保管员的毛国华带领12名同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护粮战役”。
  “雨下得跟瓢泼似的,仓库西侧的排水沟被冲垮了。”回忆当时的情景,毛国华仍心有余悸。他和同事们冒雨抢修,用沙袋筑起临时堤坝。深夜两点,3号仓出现渗水,他们又立即组织粮食转运。“2000吨小麦啊,我们几十号人肩扛手抬,硬是在天亮前全部转移到了安全仓房。”
  这场持续72小时的抢险中,毛国华只睡了不到4个小时。粮库主任回忆说:“那几天他妻子送去的饭都原封不动被拿了回去,他说抢险要紧,哪有时间吃饭。”最终,粮库的2000吨存粮安然无恙,而毛国华却因过度劳累住进了医院。
  如今,随着科技发展,粮仓工作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仓保管也从“人力死守”迈向“科技守护”。看着现代化的智能粮仓管理系统,他感慨万千:“现在的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科技让粮食保管工作更精准高效。但不管技术怎么变,‘守粮人’的责任心不能变。”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粮库 郭映月摄
  采访结束时,毛国华对年轻粮食工作者寄语:“你们是新时代的‘粮食家’,要记住我们守护的不仅是粮食,更是国家的命脉。”他的这番话,让在场所有人深受触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粮库崭新的仓房上。61岁的毛国华站在粮仓前,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三十余年的光阴,从手写台账到智能监测,从肩扛手抬到机械化作业,变化的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像毛国华这样一代代粮食工作者的坚守与传承。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大国粮仓的根基,谱写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动人篇章。
  
  审稿: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杨晓雨
  投稿: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郭映月
  
  
作者:寻守粮心队 来源:郭映月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