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当非遗粉皮遇上“会说话的包装”|景德镇陶瓷大学“垄上青禾”实践队用设计赋能浮梁黄坛乡乡村振兴

时间:2025-07-10 22:22:01 关注:

 
为破解乡村特色农产品“好货难卖”“文化失语”的困境,6月18日至7月9日,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垄上青禾”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景德镇浮梁县黄坛乡,以“设计思维与生态价值”为抓手,完成特色农产品礼盒设计、景物文化导览图等系列成果,用艺术创新激活乡村产业“造血功能”,探索青年赋能乡村振兴的可复制路径。
调研先行探需求生态价值定核心‌
实践队首站到达黄坛乡行云谷农品馆。在满是乡土气息的农品馆里,一场关于“好货为何难出门”的对话揭开了黄坛乡产业发展的痛点。“黄坛粉皮能在周边小有名气,靠的就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农品馆负责人张敏发指着货架上的产品说道。作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美食以当地优质早稻米为料,经浸泡、磨浆、蒸制、晾晒等多道工序匠心打磨,匠人们对磨浆细腻度、蒸制火候的精准把控,成就了粉皮柔韧筋道、米香醇厚的独特口感。
这份匠心已融入“政府+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联动体系:从早稻米种植的生态标准到成品包装的质量监管全程闭环,让“生态”理念贯穿产业链。值得一提的是,黄坛粉皮已有现成包装,样式美观清爽,在本地消费者中颇有辨识度。但负责人坦言:“包装看着不丑,可放到线上直播间,年轻人划两下就刷走了;摆进城市商超,和那些印着工艺故事、标着生态认证的竞品一比,总像少了点让人想拿起来看的吸引力。”如何让包装既保留原有美感,又能成为传递生态理念、讲述非遗故事的载体,精准触达年轻消费群体的认知点与情感点?这正是实践队聚焦的设计创新方向。
 
(图为实践队与负责人在农产品馆前合影)
文化赋能巧构思情感共鸣传乡韵‌
针对现有包装“有颜值缺故事、能识别难共鸣”的问题,团队通过300份消费者问卷发现:80%的城市青年更愿意购买有文化故事的农产品作为伴手礼,而黄坛乡年俗中粉皮是年夜饭必备的传统,让“年俗+非遗”成为天然纽带。团队由此确立“黄坛生态+传统年俗”双维定位——2026年将迎来马年,团队提前布局生肖主题设计——“马”的祥瑞寓意与黄坛匠人“守艺不停步”的精神高度契合,而年俗文化中“年味即乡愁”的情感,恰能连接2026年春节消费场景下城市人对‘家乡味’的记忆。“包装得像个会讲故事的朋友,一打开就能get到黄坛粉皮的珍贵之处。”队员朱熙盟说。团队从本土年俗中提炼铜钱纹、几何纹等符号,将粉皮制作的水碓舂米、竹匾晾晒等非遗场景转化为视觉元素,让包装一打开就能唤醒消费者对家乡年味的情感共鸣。
 
(图为实践队商讨设计方案)
设计创新焕生机马年礼盒蕴匠心
礼盒以“马年祥瑞+非遗手艺”为双线索,让包装真正成为“会说话的载体”,其“说话”的内核体现在三层内涵:一是“视觉说文化”——用数字化矢量技术还原“马踏稻田”场景,水稻穗纹与铜钱纹交织,暗含“丰年纳福”的年俗寓意,通过乡土符号传递非遗文化与乡愁记忆;二是“互动说工艺”——侧边用折叠工艺呈现粉皮制作的“六道工序图谱”,消费者展开包装即可直观看到“山泉水过滤—石磨磨浆—竹匾晾晒”的非遗流程,让静态包装变成可触摸的“工艺说明书”;三是“延伸说生态”——为平衡环保与实用,团队选用带稻壳纤维的牛皮纸为基材,包装内侧印有可种植的油菜种子,消费者拆封后泡水即可播种,实现“包装变绿植”的二次价值,让“生态”理念从产业链延伸到消费端。
 
打样测试中,当地青年反馈:“这个包装能玩、能看、还能种,比原来的盒子有意思多了。”队员们带着3版样盒与生产商反复对接,将成本控制在原有包装的1.2倍内,确保量产可行性。
 
(图为实践队与厂商协调方案)
导览绘就山水情产业联动促振兴‌
调研时队员发现:游客拿着旧导览图打卡西河谷牛仔小镇后,常直奔停车场离开,没人知道300米外的农品馆里藏着非遗粉皮。“景点和农产品像两条平行线,游客看得见山水,摸不着文化。”村民的话点出了核心痛点。
为此,团队重构导览逻辑:在矢量插画版导览图上,每个景点旁都标注非遗关联点——比如“南溪茶园”旁印着“步行5分钟至农品馆,尝用山泉水制作的粉皮”;“元启山谷”标注“此处溪流为粉皮制作的水源地,附匠人取水场景插画及文字说明”。导览图还附带“黄坛好物打卡地图”,游客集齐3个农品馆印章可兑换非遗手作体验券。这种景—物—文化的串联设计,让导览图从路线图变成消费指南。
 
(图为实践队进行实地调研)
本次实践中,“垄上青禾”实践队不仅为黄坛乡输出4项落地成果:马年主题非遗粉皮礼盒、“景物联动”文化导览图、粉皮制作六道工序折叠图谱、“黄坛好物”打卡地图,更以实践印证了艺术设计在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价值。当非遗粉皮的包装能讲述手艺人的故事,当农产品礼盒成为乡村文旅的入场券,我们看到设计创新不是简单的美化外表,而是为乡村产业注入文化灵魂。实践队指导老师葛伟表示:“这正是青年设计师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最好诠释。”
 
作者:王语萱、葛伟 来源:景德镇陶瓷大学“瓷心·乡迹”暑期社会实践队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