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循足迹·悟初心·启新程 |浙江农林大学 “青羽衔新”实践团赴余村解码“两山”转化密码

时间:2025-07-10 22:08:08 关注:
一、重走初心之路:在“两山”起笔处感悟时代伟力
7月4日,浙江农林大学“青羽衔新”实践团踏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安吉余村。在翠竹掩映的乡村影院,团队成员集体观看纪录片《余村变迁》,镜头里20年前的矿山尘烟与今日的满目苍翠形成震撼对比。当画面定格在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余村的历史瞬间,讲解员动情道:“正是那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余村人毅然关停年收入300万元的石灰矿,开启绿色转型之路。”
 
图为实践团师生观看纪录片《余村变迁》(摄影:吴佳颐)
沿着总书记走过的村道,团队走进余村核心地标“两山”石碑。石碑上鲜红的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实践团队长吴佳颐轻抚石碑感慨:“站在理论原点,才真正读懂‘断腕转型’的勇气——这不仅是发展理念的变革,更是一场关乎人民福祉的自我革命!”
 
图为实践团师生于“两山”理念石碑处合影(摄影:吴佳颐)
二、解码振兴样本:从矿山伤疤到全域景区的蝶变密码
在余村党支部原书记鲍新民铜像前,导游讲述转型阵痛期的抉择故事:“矿场关闭后,村里收入骤减80%,但党员干部带头种白茶、办民宿,用十年还清生态欠账。” 团队跟随指引深入调研三大蝶变引擎:
生态修复样本:在矿山遗址公园,裸露岩壁已覆满藤蔓,昔日的矿坑化身荷花池,生物多样性监测站数据显示,区域物种从58种增至217种;
产业融合范式:“余村印象”文创馆内,竹纤维茶具、矿石标本工艺品等衍生品年销售额超千万,印证“生态资源-文化符号-消费产品”的转化逻辑;
智慧治理实践:数字乡村大脑大屏实时跳动民宿入住率、碳汇交易等数据,村支书介绍:“去年村民人均收入6.3万元,生态红利占七成。”
 
图为实践团师生参观学习余村智慧治理系统(摄影:吴佳颐)
 
图为余村智慧治理系统(摄影:吴佳颐)
三、青春对话未来:以余村之光照亮大溪新篇
午后座谈会上,余村返乡青年代表分享创业心得:“我们设计‘竹林认养’计划,让游客线上领养竹子,线下体验采笋,年引流游客12万人次。” 这给实践团带来深刻启示:
产业升级新思路:将大溪村“竹宝IP”与余村“认养经济”结合,开发“白茶研学+AR寻宝”沉浸式路线;
治理经验移植:借鉴余村“村民入股+专业运营”模式,为大溪文创产品建立产销共同体;
青春赋能长效化:对接余村青年创客联盟,共建“两山青年艺术工坊”,培育在地创意人才。
 
图为“村校共建”座谈会实录(摄影:吴佳颐)
结语:当青春邂逅青山,从矿山遗址的生态伤痕到“两山”石碑前的思想洗礼,从数字大屏的智慧脉搏到春林山庄的共富故事——这场余村之行,让青年学子触摸到“两山”理念跳动的时代脉搏。正如指导老师柯杰在归程大巴上的总结:“余村用二十年证明: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更是发展资本。而我们带着‘竹宝’走进大溪村,正是要探索艺术设计如何成为‘两山’转化的金钥匙。”
当夕阳为余村的竹海镀上金边,实践团在石碑前举起画笔造型合影。这群青年用脚步丈量初心之地,更将以创意点燃振兴星火——因为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两山”之路,而这条路上,青春永不缺席。
 通讯员(吴佳颐 孙楠 路成志)
 
作者:吴佳颐 孙楠 路成志 来源:浙江农林大学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