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在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访了经营三十多年的奥卜力铜器店。在这座充满西域风情的传统手工作坊里,我们见证了一位少年匠人与铜器艺术的传承故事。
推开店门的瞬间,铜器特有的金属光泽映入眼帘。那位常守在工作台旁的少年正用软布轻轻擦拭铜盘上的纹路,动作轻柔得如同抚摸一件珍宝。作为“三下乡”实践的重要一站,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走访,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
“我以后也想继承父亲的手艺,学习铜器雕刻技术。”少年简单直接的话语里,透着超越同龄人的笃定。这家由父辈创立的铜器作坊,每一件作品都延续着最原始的手工雕刻技艺。少年的父亲曾是英吉沙小刀匠人,转型后将刀具锻造的锐利美学融入铜器制作,形成了独特的工艺风格。如今,这份融合两种古老技艺的家传手艺,正由少年和哥哥共同继承。
在“三下乡”实践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问题。少年向我们展示成品时解释道:“铜器雕刻最难的不是技术,是耐心。每个纹样都要反复修整十几遍,直到线条像流水一样自然。”陈列架上,从传统茶炊到现代灯饰,每件作品都闪耀着手工锻造的生命力,这正是我们此行要记录的非遗魅力。
“铜器雕刻最难的不是技术,是耐心。”少年展示着手中的铜器,“每个纹样都要反复修整十几遍,直到线条像流水一样自然。”在他身后,陈列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铜器,从传统的茶炊、果盘到现代风格的灯饰、摆件,每一件都闪耀着手工锻造特有的生命力。
从小在铜屑堆里长大,少年对这门手艺有着天然的亲近。“爸爸以前做英吉沙小刀,后来改做铜器,他说金属都是有脾气的。”他拿起一把完工的壶,指着壶身上半成型的缠枝纹,“哥哥从十岁就开始学雕刻,现在能独立做复杂的花样。我还不行,但我知道哪道纹该深,哪道该浅——铜器会‘告诉’你。”
当被问及为什么选择继承这门辛苦的手艺时,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地成熟:“我不是在继承一个饭碗,而是在守护一种文化基因。铜器记录着中国人的审美密码,这些密码应该被传递给下一代。”
作为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成员,我们在“三下乡”活动中特别关注非遗技艺的创新传承。少年正学习用社交媒体展示制作过程,他说:“手艺要活下去,就必须和当代生活产生联系。”但同时,他始终坚持古法工序:“变的是表现形式,不变的是工艺精髓。”这种守正创新的态度,正是当代非遗传承的典范。
在机器复制的时代,少年手中的錾刀正在刻写非遗传承的新篇章。通过这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工艺的活力不仅在于技艺本身,更在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临别时,少年坚定地说:“我想证明,老手艺可以很酷,也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这句话,将成为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此次大巴扎之行最珍贵的收获。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亲眼见证了传统工艺在年轻一代手中的传承与创新,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调查资料。译心牧歌丝路实践团将继续关注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传承故事,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