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的青春担当 —— 西南石油大学经管院学子青岗村三下乡纪实
七月的川中大地,骄阳似火,热浪滚滚。在四川省射洪县青岗村的玉米地里,一群身着红色实践队服的年轻人正弯着腰,双手在翠绿的玉米苗间快速穿梭。他们是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青衿实践队” 的队员,正在这里开展为期一周的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而拔草,便是他们与这片土地的第一次 “亲密接触”。
清晨六点的青岗村还带着些许凉意,队员们已踩着露水来到玉米地。可不到九点,太阳便挣脱云层的束缚,将灼热的光芒倾泻在大地上。玉米叶上的露珠早已蒸发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热浪,仿佛要将整个田野烤得冒烟。温度计的指针一路攀升至 38℃,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玉米秸秆混合的气息,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大家注意区分玉米苗和杂草,别伤了作物!” 队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他的脸颊被晒得通红,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晕开一小片深色的印记。队员们没有丝毫懈怠,左手拨开叶片,右手抓住杂草根部用力一拔,动作越来越熟练。玉米叶边缘的细毛蹭得手臂又痒又疼,汗水流进眼睛里,涩得人睁不开眼,可没人停下手中的活计。
“这草也太顽固了,扎根比玉米还深!” 一名队员用力拽着一株半人高的杂草,脸憋得通红。身旁的村民张大爷笑着递过一把小铲子:“后生仔,这草叫‘牛筋草’,得用巧劲。你看,顺着根边挖一下,就好拔了。” 在村民的指导下,队员们渐渐掌握了技巧,拔草的效率也高了起来。田埂上,队员们带来的矿泉水瓶很快堆成了小山,每一瓶都被喝得底朝天。
正午时分,阳光愈发毒辣,玉米地里的温度已经超过 40℃。队员们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又被太阳晒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有的队员被晒得头晕目眩,就在田埂边短暂休息几分钟,喝上一口藿香正气水,又立刻回到地里。“看着村民们平时就是这样劳作,我们这点累算什么。” 一名队员一边拔草一边说,脸上带着倔强的笑容。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片杂草被清理干净,队员们望着整齐的玉米田,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村民们送来的冰镇西瓜,成了最香甜的犒赏。“这些娃娃真是好样的,不怕苦不怕累,比城里的娇生惯养强多了!” 张大爷的夸赞,让队员们心里甜滋滋的。
夜幕降临,青岗村的星空格外明亮。队员们围坐在院坝里,分享着一天的收获。“原来每一粒粮食都来得这么不容易,以后再也不会浪费食物了。”“在学校里学的理论知识,到了田间地头才知道怎么用,这种实践太有意义了。”
此次玉米地拔草只是西南石油大学经管院学子三下乡活动的一个缩影。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还将开展支教、调研等活动。虽然烈日炎炎,但挡不住学子们服务乡村的热情;虽然汗水淋漓,但浇不灭青春担当的火焰。在青岗村的土地上,这群年轻的身影,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书写着属于他们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