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西湾矿区,巨型电铲与无人驾驶卡车在采场有序作业,生产技术科的调度大屏上,实时跳动的各项生产数据勾勒出矿山的“数字脉搏”。“这里是煤矿生产的‘大脑中枢’,负责全矿生产计划制定、技术方案优化、智能系统运维等核心工作。”生产技术科科长周明指着墙上的生产进度图介绍,西湾露天煤矿作为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年产能1500万吨的背后,是生产技术科主导的23项核心技术创新成果在支撑。
智能开采:从“人拉肩扛”到“指尖操控”
在生产技术科的智能管控中心,一块30平方米的LED大屏实时显示着采场三维模型、设备运行状态、煤层赋存情况等信息。“这套‘露天煤矿智能开采决策系统’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王牌’,整合了地质勘探、剥采计划、设备调度等8个子系统。”技术骨干刘畅操作着鼠标,屏幕上的采场模型随之旋转,“过去编制月度开采计划需要5名工程师花3天时间,现在系统自动优化方案,2小时就能生成最优开采路径,剥采比降低了8%,每年节约成本超2000万元。”
实践团成员们围在模拟操作台前,体验无人驾驶卡车调度系统。通过手柄发出指令,屏幕上的虚拟卡车立即按照规划路线完成装煤、运输、卸载全流程。“这套系统搭载了5G+北斗双模定位,定位精度达厘米级,能实现100辆卡车的协同调度,运输效率比人工驾驶提升15%。”补充道,目前矿区已有32台无人驾驶设备投入运行,是国内露天煤矿中智能化设备覆盖率最高的矿区之一。
在钻孔爆破实验室,展示了“深孔预裂爆破技术”的创新成果。“传统爆破会产生大量扬尘和震动,我们通过调整炸药配比、优化孔网参数,将单响药量控制在300公斤以内,震动速度降低至1.2cm/s,远低于国家标准。”他指着一组对比数据说,这项技术使爆破后的块煤率提高12%,同时减少扬尘污染60%,实现了高效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绿色技术:让“黑色黄金”绽放生态光芒
“露天煤矿如何平衡开采与生态保护?”面对大学学生提问,周明带着实践团来到生产技术科的生态修复技术组。墙上的卫星对比图清晰显示:2018年矿区还是沟壑纵横的剥离区,2023年已形成“采场-排土场-复垦区”的阶梯式生态链。“这得益于我们创新的‘边开采边复垦’技术方案。”技术组组长展开复垦规划图,“生产技术科根据煤层赋存特点,提前3年制定复垦计划,将剥离的表土分层存放,开采完成后立即回填,再结合土壤改良技术种植耐旱植物,复垦率达到100%。”
在土壤改良实验室,实践团成员们看到技术人员正在测试复垦区土壤样本。“矿区土壤沙化严重,有机质含量不足1%,我们通过添加生物炭、种植豆科植物等技术,将土壤肥力提升至适合牧草生长的水平。”出复垦前后的土壤剖面标本,左侧是灰白色沙土,右侧是深褐色腐殖土,“现在复垦区种植的紫花苜蓿亩产达800公斤,不仅能固土保水,还能为周边牧民提供优质饲料。”
针对实践团成员关心的资源利用率问题,给出了一组亮眼数据:“通过生产技术科研发的‘煤层精细开采技术’,我们将煤炭回采率提升至98.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同时,对剥离的岩石进行分类利用,其中30%用于路基建设,70%用于复垦区填充,实现了‘吃干榨净’。”
青年对话:在技术传承中厚植报国情怀
在座谈会上,生产技术科的青年工程师们与实践团成员展开热烈交流。“从‘煤炭人’到‘能源人’,身份的转变背后是技术的迭代。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主导研发的“露天矿边坡监测预警系统”,通过布设120个传感器,实现了边坡变形的实时监测,成功避免了3次潜在滑坡事故。“我们这代青年技术人员,既要传承老一辈‘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更要扛起‘科技兴矿、绿色发展’的责任。”
实践团成员深受触动:“以前觉得煤矿就是‘傻大黑粗’,今天才发现这里藏着这么多高科技!特别是看到年轻的工程师们用技术改变矿山面貌,让我明白能源报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过硬的本领。”
“北疆青锋,能源报国实践团”接下来将继续深入陕北能源基地,探访更多能源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在行走中感悟科技赋能能源行业的深刻变革,为未来投身能源事业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