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西湾露天煤矿的边坡,成片的沙棘与苜蓿绿意盎然。实践团成员们首先来到煤矿调度指挥中心,通过3D可视化系统俯瞰整个矿区全貌。“西湾露天煤矿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年产能达1500万吨,而我们的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神延煤炭西湾露天煤矿总工程师张磊的介绍,让实践团成员们倍感好奇——在干旱少雨的鄂尔多斯高原,一座大型露天煤矿如何破解“用水难题”?
带着疑问,实践团一行来到矿区核心环保设施——水处理厂。刚进入厂区,映入眼帘的不是想象中浑浊的污水池,而是清澈的沉淀池与错落有致的过滤设备。“这是我们投资2.3亿元建设的水处理系统,分为矿井水、生活污水、疏干水三个处理单元,每天可处理各类废水1.2万立方米。”水处理厂负责人指着一套蓝色罐体设备介绍道,“这套超滤膜系统是‘核心武器’,能将悬浮物浓度从500毫克/升降至5毫克/升以下,处理后的水不仅能用于采矿设备冷却、煤层洒水降尘,还能满足周边农田灌溉标准。”
在矿井水处理车间,实践团成员们看到,黑色的矿井水首先进入格栅池去除大块杂质,随后流入沉淀池进行絮凝沉淀,再经过多介质过滤、超滤、反渗透等工序,最终变成透明清澈的再生水。“你们看,这是处理前后的水样对比。”王鹏拿出两个试管,左侧水样呈深褐色,右侧则清澈见底。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实践团成员忍不住用pH试纸测试,结果显示水质呈中性,“真没想到,煤矿废水能处理得这么干净!”
“处理后的水去哪儿了?”面对学生的提问,带着大家来到厂区外的循环水管道网络。“我们构建了‘采场-处理厂-复垦区’的闭环水循环系统,70%的再生水用于采矿生产,30%用于矿区绿化和周边村庄灌溉。”他指着远处的复垦区说,“那里曾经是采矿剥离区,我们用再生水灌溉,如今已种植了2000多亩牧草和经济林,既防治了水土流失,又为当地牧民增加了收入。”
在生态监测站,实践团成员们通过在线监测系统看到,水处理厂排放口的COD(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部分指标甚至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我们建立了24小时在线监测系统,数据实时上传至环保部门,确保每一滴水都达标排放。”西湾露天煤矿环保科科长刘静介绍,近年来煤矿累计投入环保资金8.7亿元,除水处理厂外,还建成了5座拦渣坝、30公里防渗帷幕和10万平方米人工湿地,矿区植被覆盖率从开发初期的12%提升至现在的65%。
“煤矿开采难免会对生态造成影响,但我们通过技术创新把影响降到最低,甚至转化为生态效益。”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触动。在座谈会上,神延煤炭副总经理分享了一组数据:西湾露天煤矿自2018年投产以来,累计处理各类废水2800万立方米,节约地下水开采1500万立方米,减少COD排放1200吨,相当于保护了3000亩湿地的生态功能。“能源报国不仅是多出煤、出好煤,更要守护好一方绿水青山。”
实践团指导老师表示:“通过此次参观,同学们直观感受到了现代煤矿的绿色发展理念。西湾露天煤矿在水资源循环利用上的实践,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矿业开发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也让青年学子看到了能源行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案例。”
夕阳西下,实践团成员们在复垦区的观景台合影留念。远处的采矿设备在夕阳下勾勒出剪影,近处的沙棘林随风摇曳。“这次实践让我明白,能源报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像西湾煤矿这样,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用科技守护生态底线。”
此次赴神延煤炭西湾露天煤矿的实践活动是“行走的思政课”的重要环节。接下来,实践团还将深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探寻能源企业绿色转型之路,用脚步丈量能源报国的实践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