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4 日,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农旅焕新,育苗筑梦” 实践队支教小队在安溪县蓬莱镇开启 “开学第一课”。这场融合音乐律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的课堂,作为校地共建机制下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让乡村孩子在多元体验中触摸到了文化根脉。
课堂里的 “文化密码”:从体验到认同清晨的校园里,艺术与文化的种子同步萌芽。非洲鼓课堂上,孩子们的小手在鼓面跳跃,节奏里藏着对韵律的天然感知;笛子教室中,悠扬乐声流淌出传统民乐的温婉,孩子们专注的眼神里映照着对旋律的热爱;街舞课上,动感舞姿与青春活力碰撞,展现着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
图为支教队队员王韵迪手把手教孩子们吹奏笛子 吴一虹 摄
午后的课程则深植地域文化土壤。硬笔书法课上,孩子们握笔凝神,在 “横平竖直” 的书写中体会汉字承载的千年智慧,墨香里浸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新式茶饮调饮课上,茶叶与本地荔枝的创意搭配,让孩子们在亲手调制的酸甜口感中,读懂安溪茶文化 “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 的深厚内涵;非遗体验课上,当本土非遗技艺的实物展现在眼前,孩子们的惊叹声里,是对家乡文化的好奇与自豪。

图为支教队队员宋晓瑶教孩子们调制荔枝茶饮 张怡欣 摄
这些课程的设计,紧扣校地共建中 “文化传承” 的核心目标 —— 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可触摸、能参与的体验,让乡村孩子从 “知道家乡文化” 到 “热爱家乡文化”,再到萌发 “传承家乡文化” 的自觉。
校地协同的 “传承之力”:从蓝图到落地“开学第一课” 的文化浸润,源于校地共建机制的有力支撑。在安溪茶学院与安溪第八中学的共建规划中,“围绕茶文化传承开展科普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是明确的合作方向,而此次支教课程正是这一规划的快速落地。
茶学院发挥专业优势,将茶文化研究、非遗保护的学术资源转化为适合青少年的教学内容 —— 比如把茶学专业知识设计成趣味调饮课,让高深学问变得通俗易懂;地方学校则依托本土资源,为课程提供鲜活素材,让孩子们在熟悉的地域文化场景中学习,避免文化传承 “悬浮化”。这种 “高校出智、地方出力” 的协同模式,让文化传承有了可持续的生命力。
正如支教队员所说:“我们希望通过课程,让孩子们明白,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融入生活的印记。” 而这种认知的传递,正是校地携手赋予文化传承的独特力量。
童年里的 “文化种子”:从今天到未来课堂上,有孩子在书法作品旁写下 “我爱汉字”,有孩子把自己调制的茶饮小心翼翼带回家分享,有孩子在非遗体验后追问 “这些技艺还能学吗”…… 这些细节里,藏着文化传承最珍贵的萌芽。
“开学第一课” 虽短,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而这颗种子的生长,离不开校地共建持续提供的养分 —— 随着合作深入,更多融合地域特色的课程将走进课堂,更多文化实践活动将搭建平台,让乡村孩子不仅是文化的学习者,更能成为家乡文化的小小传播者。
在高校与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文化传承不再是孤立的口号,而是融入教育日常的实践。当乡村孩子的童年里深深扎根家乡文化的根脉,他们的成长之路,也必将成为传承与发扬本土文化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