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蝉鸣轻绕着安溪第八中学的檐角,校园里跃动着青春的温度。7月3日上午,福建农林大学蓬莱镇“三下乡”支教开营仪式暨安溪茶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安溪第八中学党总支部共建签约仪式,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温情启幕。这场以“农旅育新苗,蓬莱筑梦行”为主题的盛会,汇聚高校、政府、企业与社区的温暖力量,为乡村教育绘就了一幅“青春与乡土”的交融画卷。
福建农林大学安溪校区主任、茶学院党委书记黄成茂,蓬莱镇党委书记李首烜,安溪第八中学校长赵志良,茶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云帆,14名青春洋溢的支教志愿者,以及两百余名夏令营学生共同参与,以热忱为笔,书写着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蓬莱镇“三下乡”支教开营仪式 吴一虹摄
支教启幕:青春作笔,共绘乡村教育新景
“未来20天,我们将带着荔枝的甜、茶叶的香、面线的暖,走进孩子们的课堂。”实践队队长曾亦朵的介绍,揭开了此次“三下乡”的生动图景:荔枝节助农直播里的电商实践、非遗面线工坊中的技艺传承、红色基地探访时的故事挖掘,以及非洲鼓、美术手工、街舞等10余门生动的课程。7月15日的文化活动节,7月23日的结业汇演,更将成为孩子们展示成长的“夏日舞台”。展示团队的团结精神与不屈意志,三下乡的支教团队们将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展开丰富的体验活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更为蓬莱文旅注入青春活力。
“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蓬莱镇党委书记李首烜的话语里,藏着对教育的深情:“孩子们将在志愿者的陪伴下,触摸更广阔的世界;志愿者则会在乡土的滋养中,绽放青春的光彩。蓬莱镇党委将全力守护这场相遇,让每一份热忱都有绽放的土壤。”
安溪茶学院党委书记黄成茂则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薪火相传践初心,乡村振兴育新苗,以 “三下乡” 活动为平台,发挥茶学院专业优势,为蓬莱镇教育与发展注入活力;二是党建引领聚合力,校地共建谋新篇,通过校地党支部共建,探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协同创新长效机制;三是携手同心启新程,砥砺奋进共担当,希望志愿者弘扬 “自找苦吃” 的农大精神,在实践中服务乡村。
党建牵手:红色纽带,联结校地协同新程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 “农旅焕新,育苗筑梦” 实践队队长曾亦朵汇报活动内容 吴一虹摄
签约仪式上,茶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与安溪八中党总支部的协议签署,如同一枚“红色印章”,为校地合作按下“加速键”。茶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云帆描绘蓝图:“我们将以党建为纽带,组织党员先锋队深入乡村;以育人为核心,联合开展茶文化研学、农旅实践;以创新为桥,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走下论文’,融入基础教育的课堂。”

图为福建农林大学与安溪八中支部共建签约仪式 张怡欣摄
成长有约:特色为墨,书写暑期温暖答卷
进来青少年阅读成长中心馆长柯明川馆长进行了课程大纲介绍与安全要求,以进来学校暑期三下乡承办者的身份揭开暑期实践的序幕,同时树立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典范,将知识跨越时空进行传递,志愿者们承接知识的接力棒,为蓬莱镇注入青春活力。
“我们会把面线的‘韧’、荔枝的‘甜’、茶的‘香’,都揉进课堂里。”支教志愿者代表郑田婧的声音里带着期待,这是属于青年志愿者的殷切期望,更是一次梦想与激情的杨帆启航,展示青年智慧,青春力量。
学生代表林秋萍,叙述了蓬莱镇的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为蓬莱支教注入崭新的活力,更昭示着年轻一代的学子们不畏艰难,勇于挑战自我,于暑期实践中开出耀眼的青春之花。

图为支教志愿者代表 郑田婧发言 施宇涵摄
这场以“青春”为名的相聚,不仅为蓬莱的夏天添了一抹亮色,更以“党建+支教+农旅”的创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写下了教育赋能的生动注脚。正如黄成茂书记所言:“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当青春的手接过这一棒,乡村的未来,便有了最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