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竹篾经纬间:德清莫干山竹编技艺的守艺与创新

时间:2025-07-08 22:55:02 关注:
7月5日,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竹梦五四”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德清莫干山,亲身体验中国千年非遗文化竹编技术的独特魅力,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技艺和匠人匠心的传承与坚守。
初见宣国维和宣红锋老师,他们布满老茧却灵巧的双手和朴实笑容,瞬间让我们感受到匠人的专注与热忱。在他们的工作室里,各式竹编作品琳琅满目:从实用竹篮到艺术装置,如:杭州篮、乌龟、猫头鹰、鸟、龙框、收纳柜、戒指、胸针、项链每件都凝结着匠心。宣红锋老师(以下以宣老师称呼)特别向我们介绍,这些作品选用的都是浙江特有的黄苦竹,这种竹材质地坚韧、纹理细腻,是制作竹编的上好材料。
拿起一个编织细密的竹篮,宣老师详细讲解从选竹、破篾到编织的全套工序。他特别为我们展示了龟甲编、回纹编、十字咬格纹等传统编织技法,每一种技法都蕴含着独特的工艺智慧。龟甲编的立体感强,回纹编的纹路流畅,十字咬格纹则展现出严谨的几何美感。我们真切体会到传统工艺"慢工出细活"的智慧与匠心,每一件作品都是技艺与耐心的完美结合。

在宣老师的亲自示范与耐心指导下,我们实践团队成员尝试动手体验了竹编的基础技法——“经纬编织法”。看似原理简单的“挑一压一”动作,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挑战:篾条的柔韧度需要精准感知,手指力道的控制尤为关键,稍有不慎便会影响编织的紧致与均匀。尽管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我们初步完成了编织练习,但成果尚显稚嫩,远不及老师傅作品的规整与精细。
交流中,宣老师也谈到了竹编技艺传承面临的挑战:工序复杂、耗时长、经济效益有限、年轻人学习意愿不强等。但他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坚信这门古老技艺的生命力。宣老师不仅坚守传统,也在积极探索创新:尝试将竹编创新,编织出可以穿在身上的竹编,开发更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走进校园开展非遗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兴趣。他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多了解、多传播,让更多人看到竹编的美。”这份坚守与担当,令我们肃然起敬。
此次东沈之行,对我们实践团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文化探访,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我们惊叹于竹编技艺的精湛,感动于宣老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更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有责任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创新者。我们将把今日所见、所闻、所感、所学,融入我们的实践报告和后续宣传中,利用新媒体平台,讲好宣老师的故事,讲好竹编的故事,让这份“指尖上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和珍视。期待更多人加入关注与守护非遗文化的行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谢依婷 周佳琦 阎星妤 甘永琪 来源: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竹”梦五四暑期社会实践队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