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杨森 杜运丰)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2025年7月5日,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追寻红色记忆,寻访复兴古迹”社会实践团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之旅。他们走进临涣镇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以参观学习、视频拍摄、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沉浸式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用实际行动让红色精神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7月5日上午,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与期待的心情,抵达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这里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和伟大的革命精神。团队成员首先自行进行参观学习,他们漫步在旧址的各个角落,认真端详着每一件陈列的文物、每一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试图从这些历史的“碎片”中拼凑出淮海战役的全貌。老式的桌椅、陈旧的军装、锈迹斑斑的武器……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无声地诉说着当年那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仿佛将成员们带回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团队成员不时驻足停留,仔细阅读墙上的文字介绍,相互交流着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在心中默默向革命先烈们致敬。
团队成员初步了解旧址的基本情况后,馆内专业的讲解员登场。讲解员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动的讲述方式,带领团队成员深入探寻淮海战役旧址的深层意义。从战役的战略决策、战斗过程,到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讲解人员娓娓道来,让团队成员对淮海战役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讲解中,团队成员了解到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它的胜利离不开党中央的英明决策,离不开广大解放军战士的浴血奋战,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句耳熟能详的话语,在讲解人员的详细阐述下,变得更加具体、鲜活。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中的巨大力量,也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厚内涵。

图为团队成员聆听讲解员讲述淮海战役历史。单赫攀 摄
深刻领悟了馆内的红色精神后,团队成员迅速转换角色,开始了对每个展馆的视频拍摄工作。在当今这个短视频蓬勃发展的时代,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方式,将淮海战役的红色革命精神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他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策划拍摄脚本,根据展馆的布局和展品特点,设计拍摄角度和画面;有的担任摄像师,手持摄像机,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他们希望通过精心制作的短视频,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跨越距离,“走进”文昌宫,感受红色精神的魅力。
图为团队成员拍摄宣传视频。李宗赫 摄
下午,团队成员化身志愿者,在旧址门口设立了志愿服务台,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他们主动为游客们进行信息登记,提供咨询服务,耐心解答游客们关于展馆布局、开放时间、展品介绍等方面的问题;为游客们指引参观路线,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参观行程,不错过每一个重要的展览区域。同时,团队成员还承担起了打扫馆内卫生的任务。他们手持扫帚、抹布等清洁工具,认真清扫地面的灰尘和垃圾,仔细擦拭展柜、桌椅等设施,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整个展馆焕然一新,为游客们营造了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的参观环境。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杜运丰 摄
进行志愿服务途中,团队成员偶遇了一位本地老爷爷。这位老爷爷精神矍铄,对淮海战役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特的见解。他主动向成员们讲述起了淮海战役对周边村落的影响,以及战役背后鲜为人知的民生故事。老爷爷的讲述,让成员们对淮海战役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民战争”的真正含义。团队成员围坐在老爷爷身边,认真聆听,不时记录下关键内容,他们被老爷爷讲述的故事深深打动,也为自己能够了解到这些珍贵的历史细节而感到幸运。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老者深入交流的照片。杨森 摄
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忙碌而充实的实践活动后,团队成员返回酒店整顿。在酒店的会议室里,一场紧张而有序的工作正在展开。团队成员首先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当天的收获与感悟。一部分成员开始进行新闻稿的编写工作,他们根据当天的活动内容,梳理思路,组织语言,力求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和重要意义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来。同时,另一部分成员则专注于视频素材的整理和剪辑工作,他们仔细筛选拍摄的素材,将最精彩、最有意义的画面挑选出来。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淮海战役的历史,感受到了红色精神的伟大力量,更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视频拍摄和新闻宣传,他们将红色文化以更加新颖、生动的方式传播出去,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这段历史,传承红色基因。未来,“追寻红色记忆,寻访复兴古迹”社会实践团将继续秉持着这份热情与担当,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