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湘潭大学“湘莲筑梦·竹教相绥”实践团师生深入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东山侗族乡腹地,开启了旨在深挖侗乡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探索“非遗蓄力、产业助力、民族合力”的振兴新路,并汇聚青年智慧,共同擘画乡村振兴新画卷。
实践团抵达东山侗族乡后,便直奔当地承载厚重历史的飞山庙。这里,流传着一个侗家儿女耳熟能详的动人传说——四八姑娘节的起源。“说起姑娘节,绕不开杨黎娘!”当地人话语中满是自豪。他们深情讲述:这位巾帼英雄曾随兄杨文广南征北战,在兄长蒙冤入狱之际,她智勇双全解危局,最终香消玉殒。为铭记其忠勇、仁善与智慧,侗乡人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姑娘节”。杨黎娘的精神,早已与侗乡血脉深深交融,如星辉般耀眼,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大业中,为古老村落注入蓬勃新生的力量,照亮山村蝶变之路。
(图一:东山民族民俗博物馆)

告别飞山庙的古韵,实践团穿过熙攘市集,循着乡音指引,探访了东山民族民俗博物馆。馆内,一件件精巧的竹编制品静默陈列,不悲不喜,在见证时间的流逝中孕育出无言的智慧。“竹,是我们侗家人生活的筋骨!”东山侗族乡龙书记如数家珍。他指着展品娓娓道来:从盛装谷物的撮箕、承载婴孩的摇篮,到远行必备的背篓、储存珍贵的油箩,竹子以千变万化的姿态,深深嵌入侗族生活的肌理。侗族人爱着竹编的朴实,爱着它的宁静恬淡,着它经历风雨洗礼后的不屈坚韧。竹,是侗家人生活的筋骨。竹之品格,更是侗乡人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精神写照。
在深入探访侗族人民的血脉灵魂后,实践团还了解了当地生态产业的发展现状。先前,绥宁竹编曾盛极一时,北部地区已形成数字化产业链雏形。然而,龙书记的眉宇间掠过一丝忧思:由于青年外出务工、竹编利润微薄等多方面因素,这门浸润着先民智慧的非遗技艺,虽仍在发展,却面临着传承青黄不接的严峻挑战。
(图二:竹编展品)

龙书记的讲述并未止步于竹编。他热情介绍了侗乡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丰收时节喜庆的“红提节”、深秋里祈愿的“十月节”、民俗味浓郁的“抬故事会”、神秘古朴的“傩戏”……空气中仿佛飘荡着油茶的咸香、黑米饭的植物清甜、糍粑的软糯。龙书记特别提及龙氏家族清明盛大的祠堂祭祖,那是对根脉的深情回望。“我们唱的是民族合力大戏,谱的是乡村振兴之歌!”龙书记的话语铿锵有力,生动描绘了侗乡文化共生共荣、合力推动发展的蓬勃景象。
(图三:竹编油箩)

此行,实践团不仅是用脚步丈量侗乡土地,更是用心触摸了这片土地跳动的文化脉搏与深沉的历史回响。成员们深感传承传统文化、守护乡村振兴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未来,“湘莲筑梦·竹教相绥”实践团将立足高校智识,深入剖析以竹编非遗为根基、产业协同为引擎、多民族合力为支撑的转型路径,聚焦发展痛点,提升深山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让古老文脉走出深山,不断为侗乡竹艺的焕新与乡村的振兴赋能。在青翠的竹海深处,继续奏响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奋进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