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大学生活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当世界镜头聚焦陶溪川,探索千年瓷脉的工业回响

时间:2025-07-07 16:25:18 关注:
  (文/鲁毅欣 胡家玉 张旺)这个夏天,一场融合历史、匠心与信仰的文化盛宴在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惊艳亮相!“瓷路同行”陶瓷文化实践队化身文化使者,引领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沿着千年瓷路,探寻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前世今生,感受中国红色革命精神的炽热脉搏。
  千年窑火,解码陶瓷技艺的时光密码
  踏入博物馆,松柴燃烧的独特气息萦绕鼻尖——这正是景德镇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的“活态基因”。团队成员以专业而流畅的英语向外国友人阐释道:“松柴是窑火的灵魂,其火焰的温度与油脂,赋予陶瓷独一无二的色泽与质感。”移步展区,复原的柴窑与现代气窑并肩陈列,辅以生动的动态投影,清晰勾勒出从揉泥、拉坯、利坯,到青花分水、高温烧制的七十二道繁复工序。玻璃展柜内,元代缠枝莲纹大罐的雄浑气魄、清代珐琅彩花鸟瓶的精妙入微,与当代艺术家的先锋之作交相辉映。团队成员精心梳理图文史料,以之为经,馆藏珍品实物为纬,系统串联起中国陶瓷从古老手工技艺到现代智能制造的壮阔发展脉络。在团队的沉浸式引导下,国际友人不仅深刻体悟了泥火交融淬炼出的东方美学,更在陶瓷拉坯塑形、釉上彩绘等互动环节中,亲身体悟泥土的温润与釉彩的跃动,于指尖触碰间,触摸到千年不熄的匠心传承。
  团队成员引导国际友人参观 谢冰莹 摄
  团队成员引导国际友人欣赏制瓷技艺 谢冰莹 摄
  工业遗脉,读懂建筑里的时代记忆
  穿过“工业火焰走廊”,锈迹斑斑的钢铁骨架与粗粝的红砖墙体,奏响一曲震撼的工业视觉交响。这座由宇宙瓷厂涅槃重生的博物馆,完整保留了独特的回廊式工业肌理——锯齿状天窗曾是车间流淌的光之河,斑驳的运输轨道则刻印着瓷器远销海外的辉煌足迹。目光所及,工人生活的印记静静陈列:一双双磨穿底的草鞋、一盏盏熏黑的煤油灯、页角泛黄的职工手册,无声讲述着老一辈陶瓷人筚路蓝缕的奋斗岁月。团队成员黄菁驻足凝视墙上的老照片,深情讲述:“这些工具不仅是物件,更是新中国陶瓷工业从无到有、披荆斩棘的‘亲历者’。”沉默的回廊仿佛在诉说,每一处斑驳的细节都在诉说坚韧与传承。在团队成员富有穿透力的叙述中,国际友人凝神倾听,神情肃然起敬,深深为这份厚重的历史所动容。
  团队成员为外宾讲解中国陶瓷工业史 谢冰莹 摄
  团队成员为国际友人讲述瓷工的故事 唐博平 摄
  红色传承,感悟信仰的时代共鸣
  步入红色文化专区,革命人物的影像与照片汇聚成澎湃的热血篇章。团队成员以精湛的讲解技艺和事先准备的史料影片为引领,使国际友人深刻体悟到中国革命英雄缔造新中国的卓绝功勋。团队成员通过系统梳理与鲜活还原,向国际友人动情讲述:土地革命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工人将炽热的革命标语精心绘于瓷碗,秘密支援红军;抗战烽火中,窑工们更将“驱逐日寇”的铿锵誓言深刻于瓷器胎骨。正是团队成员主动发掘、深情讲述这些饱含温度的实物故事,让国际友人真切触摸到革命先辈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精神脊梁。团队成员将这份炽烈的爱国精神,熔铸于瓷片流转的故事中,深深镌刻进外国友人的心田。在他们的讲述下,中国革命英雄的精神力量令听者动容。展柜内,复刻的“红军碗”、印有“解放全中国”的模布,结合沉浸式场景复原,让历史触手可及。国际友人驻足良久,惊觉教科书上抽象的“革命”二字,竟蕴藏着如此撼动人心的生命热力。
  团队成员为国际友人讲述红色文化故事 谢冰莹 摄
  团队成员为国际友人翻译讲解 谢冰莹 摄
  文化交融,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
  此次陶溪川工业遗产博物馆的深度探访,不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队员们以青年视角解读陶瓷技艺,用生动演绎传递文化精髓,让国际友人在互动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中国陶瓷的独特魅力。这支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年轻团队,以瓷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以技载道,让沉寂的工业遗产焕发新生。从历史传承到创新发展,从工艺展示到文化解读,"瓷路同行"始终秉持专业态度,用青年力量推动文化传播。未来,他们将继续深耕陶瓷文化研究,创新传播形式,让世界不仅看到中国陶瓷的艺术价值,更读懂其中蕴含的文明密码。期待更多志同道合者加入文化传承之旅,共同书写新时代的瓷路华章!
  团队成员与国际友人合影 谢冰莹 摄
作者:鲁毅欣 胡家玉 张旺 来源:“瓷路同行”陶瓷文化实践队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