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专业技能与故居文化传播相结合?如何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性传播?近日,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盛名甬人 寻故访居”政务新媒体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老师张晓光的带领下,一行10人来到宁波鄞州塘溪镇童村童第周故居,深入了解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童第周的故事。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中国现代著名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其主要论著有《追求生命真相》《鱼类细胞核的移植》《中华蟾蜍内胚层细胞核的移植》等,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故居位于童村内弦溪之西侧,主楼坐北朝南,二层楼房,面宽五间二弄,进深五柱七檬,前廊单步梁。整幢建筑布局规正有序,用材不大,装饰朴素耐用,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四合院形式的普通民居。”塘溪镇童村支部书记童亿俭介绍到。
童第周故居四周屋檐铺长条阶沿石,中间天井用鹅卵石铺筑花卉、如意。屋檐下石阶上的小坑给小时候的童第周埋下了好奇的种子,在父亲的教诲下,他得知,这是檐头水滴出来的。古人云“滴水穿石”就是这个道理,此后,“滴水穿石”便成为了他的人生座右铭。
在管理员童刚毅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一同参观了故居,初步了解童第周先生的生平经历。随后,实践队成员分工明确,利用摄像机、稳定器、无人机等设备,有条不紊地完成故居纪录片、实践过程性快闪等任务。

此外,实践团队利用专业所学,在故居堂前搭建了访谈场地,对鄞州区塘溪镇童村书记童亿俭及童第周故居管理员童刚毅进行采访,深入了解了童第周先生的生平故事、教育理念及科研成就。
“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家庭环境对童第周先生成长的重要影响。这样的科研理念与爱国情怀,激起了我们青年学子砥砺奋进的决心。”谈及实践的收获,队长许滨云如是说。
实践队成员马心巧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上一次来童第周故居还是在高中时期研学活动,如今故居新增了辅助展板展示的灯光,还对内部的牌匾和陈设进行了修缮,大大提升了故居的氛围感与参观者的体验感。”她坦言,曾经对童第周的了解仅停留于个人成就成和担任过的职位,对于故居的印象也仅仅是“他居住过的地方”。这一次,在参与采访等实践后,她深入了解了童第周过去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真正地有了“童第周在这里生活过”的实感。

下一步,实践队将对拍摄素材进行整理,发挥专业所长,同时结合当前新媒体传播特点,从年轻人的视角,制作童第周故居纪录片。纪录片将以故居为主体,讲述童第周在故居及家乡的成长履历,探寻童第周传奇经历背后的精神文化、科研理念,传承童第周先生真正的精神财富,宣传和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