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盛夏七月,为应对麻精药品和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快速蔓延的新形势,更好地提升社区居民“识毒、辨毒、防毒、拒毒”的能力,中国药科大学 “格桑花” 实践团队开启5.0实践行动。
作为长期深耕禁毒领域的高校实践队伍,团队始终以“专业赋能禁毒,青春守护无毒”为宗旨在全国多社区开展了一系列禁毒教育活动。
2025年团队广纳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 130 余名成员,在“禁毒宣讲”“水源采样”“一线采访”三方面齐头并进,为社区筑起 “防毒墙”,为生态留存 “清白证”,为青年点亮 “信念灯”。
一、专业培训,奠定实践基础与往年一样,6.26国际禁毒日是中国药科大学“格桑花”团队禁毒实践训练营的开班日。
本次训练营分为三个篇章——“禁毒宣讲篇”“实践安全篇”“水样采集篇”
- “禁毒宣讲篇”:团队采取以老带新的模式,邀请南京禁毒宣讲团团长吕展墨为团队志愿者进行禁毒科普宣讲培训,通过《社区禁毒宣讲操作指南》,团长向志愿者分享宣讲经验,介绍“科普工具包”的使用方法,为禁毒宣讲活动奠定基础;
- “实践安全篇”:团队组织成员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安全培训,同时邀请河海大学禹堤水域救援志愿服务团队开展水域安全培训,为团队成员的安全保驾护航。
- “水样采集篇”:团队技术指导中国药科大学博士生谢可心为团队成员讲解水源取样注意事项,介绍团队“技术工具包”的使用方法,科学指导采样。
二、社区宣讲,点亮防毒明灯 实践团队深入南京市新华、西善桥、龙西、吴侯等多个社区,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社区宣讲模式。
- 摸底调查抓重点,团队通过禁毒问卷与趣味摸底游戏精准定位居民的认知盲区,因需施策,提升了南京市民各方面知识的掌握度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龙西社区少儿的摸底小游戏揭示少儿对毒品辨别能力欠佳,正确率仅16.7%,暴露“只知要防,不知防什么”的困惑。
为此团队根据年龄分组,采用“大带小、熟带生”模式开展宣讲。运用团队今年自创手绘禁毒宣传单和仿真模型,从传统毒品危害到新型毒品的伪装,系统讲解“防什么、怎么防”,丰富且系统的宣讲模式更是让孩子们的正确率达到了95%以上。
(2)分层科普助宣讲,团队根据宣讲单位实际情况以及科普人员年龄差异灵活拓展宣讲内容,在老年人居多的新华社区,团队结合用药安全科普,开展禁毒宣讲,为居民安全护航;而针对青少年,团队设计了包括3D打印模型、手绘画册、宣传册在内的禁毒系列宣传品,让宣讲更加鲜活。
(3)情景互动润童心,团队在宣讲过程中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检验宣讲成果,通关过一个个的案例启发小朋友思考,在讨论中明晰“什么是毒品?”“怎样防毒拒毒?”的问题,最终达到增强防毒拒毒意识,共筑平安社区的目的。
三、雪域送教,格桑花开高原带着在南京社区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满腔热忱,“格桑花”团队成员跟随中国药科大学理学院“格桑花开”实践团奔赴西藏拉萨南木乡与茶巴拉乡,将实践的足迹印在雪域高原,让格桑花的精神在家乡的土地上更加璀璨地绽放。
团队成员丛博扬在南木乡和茶巴拉乡开展了生动的禁毒宣讲。
四、科技赋能,自然水源检测 团队依托国家禁毒重点实验室,团队创新性地将污水检测技术用于自然水源检测,打造水源“采集-检测-分析”全链条以及采样技术工具包,通过检测分析全国121处自然水源的毒品残留物,将在空间溯源、新型物质预警及政策干预效果评估方面发挥互补作用。
五、对话卫士,传递禁毒薪火 实践活动的尾声,“格桑花”并未停下脚步。经过系统培训后,有43位优秀实践成员们深入基层,开展禁毒工作的采访调研2.0。实践成员走访了当地的禁毒办、派出所、社区服务中心以及戒毒康复所等机构,与工作人员和缉毒警察面对面交流,明晰当地禁毒工作的实际情况、面临的挑战及取得的成果。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关于公众对毒品认知、态度及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精准禁毒策略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三重使命,一脉相承“中国药科大学‘格桑花’实践团队以专业与热情,在全国各地筑起禁毒长城。通过社区宣讲,他们点亮了防毒明灯;通过水源采样,他们守护了生态清白;通过对话禁毒工作者,他们传递了责任薪火。格桑花的坚韧在每一处绽放,为无毒未来注入青春力量。让我们携手同行,让净土永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