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校园新闻

恩施女儿城非遗基地:让千年非遗在市井烟火中绽放新彩​

发布时间:2025-09-02 关注:

来源: 王欢 工筑恩施 同心筑梦 河南工业大学

青砖黛瓦间,土家织锦的斑斓纹样在阳光下流转;吊脚楼前,老艺人手中的黄杨木雕正渐显雏形;摆手堂内,悠扬的龙船调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成歌…… 走进湖北恩施土家女儿城非遗基地,这幅鲜活的非遗生活画卷,正让沉睡的千年文化遗产在市井烟火中焕发新生。​
作为武陵山区规模最大的非遗活态传承基地,恩施女儿城非遗基地自 2013 年建成以来,已集聚土家族织锦技艺、傩戏、肉连响、南剧等 29 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孵化出 16 个非遗工坊,培养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 300 余人。在这里,非遗不再是博物馆橱窗里的静态展品,而是融入日常的生活美学。​
“看这‘万字格’纹样,要先将丝线在腰机上排好,再用挑刀上下穿梭,一天最多只能织出半米。” 在土家织锦工坊,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代娥正耐心向游客演示 “西兰卡普” 的织造技艺。她身旁的展示架上,既有传统的 “四十八勾” 纹样被面,也有融入现代设计的围巾、背包,年销售额突破 800 万元。这种 “老手艺 + 新设计” 的模式,让这项有 2000 多年历史的技艺走出深山,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符号。​
基地创新性地采用 “展演 + 体验 + 销售” 的活态传承模式,让游客深度参与非遗创作。在傩戏传习所,游客可戴上木雕面具,跟着老艺人学习 “开山莽将” 的经典动作;在摔碗酒非遗体验馆,土家族 “喝了摔碗酒,敢闯九十九” 的豪情通过一碗米酒传递给八方来客。数据显示,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 300 万人次,非遗体验项目参与率达 75%,带动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 2.3 万元。​
“我们不仅要保护非遗,更要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恩施市文旅局局长向宇介绍,基地联合湖北民族大学设立非遗研究中心,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已为 12 项濒危技艺建立三维数字档案。同时,通过 “非遗进校园”“传承人研修计划” 等举措,培养出 18 名 “90 后”“00 后” 非遗传承人,让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延续香火。​
夜幕降临,女儿城的篝火广场上,一场融合摆手舞、肉连响、龙船调的非遗盛宴准时上演。来自湖南的游客周婷穿着亲手缝制的土家绣花鞋,跟着节奏跳起摆手舞:“以前在课本上读土家族文化,今天在这里亲手触摸、亲身体验,才真正懂了什么是‘文化的温度’。”​
如今,恩施女儿城非遗基地已成为武陵山区非遗保护的标杆,先后获评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这座镶嵌在土家山寨中的文化明珠,正以生生不息的活力,书写着非遗传承的 “恩施答卷”。
 
校园新闻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