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1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没有学校的爆炸加工实验室,我们连爆轰试验的门都摸不到。”安徽理工大学“爆炸加工团队”负责人张文喆的这句话,道出了团队研发“一步合成纳米氮化钛技术”的关键支撑。这支本科生团队热爱爆炸合成,渴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有的技术难题。安徽理工大学从平台、学科到资源的全链条支持,为学生创新搭建起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的成长阶梯。
作为国内民爆领域的“黄埔军校”,安徽理工大学为团队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科研沃土。团队依托爆炸加工实验室与校内爆炸试验场,开展多项爆轰合成研究,先后成功合成氮化钛、氧化钇、四氧化三钴等材料。“最初我们想做爆轰合成,实验室立刻开放了专用试验工位,还给予了我们一定的学科经费用于设备改造。” 张文喆回忆,2023年团队改造爆炸容器时,安徽理工大学化工与爆破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专门组建跨学科导师组,为团队提供全方位指导,让本科生能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
学科优势的交叉融合,为技术突破注入 “加速度”。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为A类学科,爆破安全与防控技术成果丰硕,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专业更是国内最早培养民爆人才的专业之一。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院校和专业,却能无缝协作,团队协作能力强。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每一步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张文喆说,学校为项目的推进保驾护航,团队计划未来建成规模化生产线。这份校生同心的创新故事,不仅是安徽理工大学教学育人的生动实践,更证明:当高校为学生搭建起足够广阔的平台,本科生也能实现自己的科研报国梦,在高端制造业的赛道上跑出青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