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2025年7月17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点亮八皖"实践团师生怀着崇敬之心,赴安徽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专题调研。实践团成员们通过系统梳理建党以来党在安徽的革命斗争史料,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重点收集整理革命故事、历史文献和专题著作,为后续制作红色主题教育宣传片积累详实的素材基础。此次实地考察既是对安徽革命历史的深度溯源,更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实践。
在安徽省萧县丁里镇蔡洼村,一座清末古建筑静静矗立,这里是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旧址。70多年前,五位军事家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今,这里成为人们追寻红色记忆的重要地标。近日,志愿者实地探访,感受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共鸣。

图为淮海战役总前委会议暨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俯视图
1948年冬,淮海战役进入关键阶段。为便于指挥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将指挥部设在蔡洼村地势最高的杨家台子。这里三面环水,芦苇丛生,天然的隐蔽条件使其成为理想的指挥场所。
12月17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谭震林相继抵达,与粟裕会合。在简陋的会议室里,五位总前委成员分析了战场形势,制定了围歼杜聿明集团的最后方案,并首次系统研究了渡江战役的可行性。会议间隙,他们在院中留下了那张著名的合影——阳光透过树梢,五位将领神情坚毅,仿佛预示着胜利的必然。

图为五人合影雕塑
走进总前委会议室,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原木色的会议桌椅沉稳庄重,斑驳的马灯仿佛还跳动着当年的灯火,泛黄的军事地图上依稀可见运筹帷幄的痕迹,每一件文物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
最令人驻足凝望的,是一台历经沧桑的老式电台。讲解员动情地介绍,这台看似简陋的设备,曾是总前委与中央军委保持联系的唯一纽带。在那些战火纷飞的日夜里,粟裕将军正是通过这台电台,接收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并将作战命令传达到各部队。在通讯技术极其匮乏的年代,这台小小的设备承载着千军万马的命运,见证了一个个扭转战局的关键时刻。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革命先辈们智慧与勇气的象征。

图为电台
“我们不仅要展示历史,更要让历史活起来。”景区负责人说。2023年,旧址推出了AR导览系统,游客扫描展品二维码,就能看到动态的历史场景还原,这种创新方式深受年轻人喜爱。
在安徽省萧县丁里镇蔡洼村,一幅"最后一碗粮食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上战场"的标语,道出了这片土地与淮海战役的血肉联系。1948年冬,当总前委在此运筹帷幄时,蔡洼人民用最质朴的方式,书写了一段感天动地的支前史诗。
年94岁的杨奶奶回忆:"我家最后半缸小麦,一粒不剩全给了部队。我娘说,解放军吃饱了,才能打胜仗。"这种"倾家荡产"式的支援,正是战役后勤保障的重要支柱。

图为标语照片
如今的蔡洼村已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6年,旧址完成整修并免费开放,新增了生态停车场、客服中心等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参观体验。
景区还通过多媒体技术、情景再现等方式,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那段历史。一位游客说:“看到总前委用过的桌椅和地图,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景区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更多互动体验项目,并加强与周边红色景区的联动,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品牌。
2023年启动的数字化工程包括:
- 高精度三维扫描建筑群
- 建立文物数字档案库
- 开发线上虚拟展馆
"这是对历史负责,"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用现代技术永久保存这段记忆。"
志愿者在这里了解了许多关于那个时期的故事,心中涌现无数感想,或悲痛、或感激、或感动……
志愿者离开蔡洼时,夕阳为古建筑镀上金边。这座历经沧桑的院落,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精神的传递者。它提醒我们:伟大的胜利源于非凡的智慧与坚定的信念,而这种精神,永远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