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7日晴
清晨,裹着草原特有的清冽,教室里的玻璃窗已被孩子们的笑声焐得温热——今天是我们“推广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实践的关键一天,三节普通话课程,要在这群藏族小朋友心里播下“说标准话、见大天地”的种子。
第一节:晨光里的拼音课——小舌头练发音,大世界慢慢近
拼音课从声母复习开始,我刚指着黑板上的“b、p、m、f”,桑杰卡就主动站起来读,声音洪亮,只是读“māmā”时,嘴唇抿得稍重,带了点藏语的语调。我笑着提醒他“稍微轻一点,像吹走草叶上的露水”,他试了两次,立刻就找对了感觉,还转头问姐姐周毛塔:“现在是不是和电视里的叔叔说得一样?”
周毛塔坐在旁边,手里的笔记本早就写好了常用声母,只是在“z”和“zh”旁边画了个小问号——她平时能分清“自在”和“住宅”,但说得急了就容易混。我教她慢下来读,先摸准舌尖的位置,跟着练了几遍,再读时,翘舌的动作自然了很多。
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是孩子们自己提出来要练的。仁青草读的时候很顺,就是到“十四”时偶尔卡顿,把“shísì”读得快了点,听着像“sìshí”。她自己也听出来了,停下来琢磨了两秒,再读就准了,还拉着周毛塔一起比速度,说完还抬头等表扬,眼里满是期待。
第二节:墨香中的书法课——一笔一画立根基 下午的硬笔书法课,扎塔布来得最早。他坐在第一排,铅笔攥得紧紧的,见我们进来,立刻把昨天写的“大”字递过来:“老师,我在家练了好多遍,横是不是平一点了?”
今天教“点、横”的写法,艺卓老师在黑板上画田字格:“写‘点’要轻一点,顿一下就收,像雨落在草叶上;写‘横’别太直,左边低一点,右边稍抬,像草原上的路,要稳。”扎塔布跟着在空中比划,可落到纸上,“点”却顿得太用力,把纸戳了个小坑。他没急着擦,反而凑近看了看,又拿起笔慢慢写,这次笔尖轻轻顿、慢慢收,终于写出个圆圆的“点”,立刻举着本子跑过来展示。“手腕再松点,别攥那么紧。”艺卓老师蹲下轻声说,扎塔布点点头,重新握笔,小胳膊微微晃着,一笔一画地写。阳光落在他的纸上,那些歪歪扭扭的“点”和“横”,虽不工整,却满是认真。下课前,他把纸折好放进兜里:“要拿给奶奶看,我会写更规范的汉字了!”
第三节:声韵里的朗诵课——停顿间藏深情 朗诵课上,我们从《我爱你中国》的诗句入手。连连老师翻出PPT,指着“我爱你敦煌飞天的曼舞轻歌,我爱你杭州西湖的淡妆浓抹”,告诉孩子们:“读的时候要停一停,就像骑马累了歇口气,这样心里的喜欢才说得出。”
桑杰卡跟着读,特意在“敦煌飞天”后顿了顿,声音虽嫩,却透着认真;周毛塔对断句游戏更感兴趣,看到“下象棋孤将将将将死”的题目,立刻举手,却被桑杰卡抢了先——桑杰卡大声断:“下象棋孤将/将/将/将死!”答对后,还得意地朝周毛塔做了个鬼脸。轮到“你去班上数数数数数不好的有多少”,周毛塔终于抢在前头,清晰地断出句子。最后,我们一起读“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羊群/就像蓝天上飘动的洁白的云朵”,孩子们的声音混着草原的风,在教室里飘着。忽然觉得,推普不是教他们说“标准话”,而是帮他们用语言,把家乡的美说给更多人听。
后记:语言是桥,连着草原与远方 夕阳快落山时,孩子们抱着本子走了。桑杰卡回头喊:“老师明天还教绕口令吗?”周毛塔挥着本子:“我要教阿爸说‘牛奶’!”
黑板上的声母表还没擦,孩子们的本子上,藏文和拼音挤在一起,歪扭却鲜活。原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不是口号——当桑杰卡能用普通话描述格桑花,当扎塔布能写好一个“点”,当周毛塔能分清“n”和“l”,他们就已经踩着语言的桥,往更远的世界走了。
作者:山东大学本科生 常琰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