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为进一步探寻绞胎瓷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绞胎承古韵瓷脉焕新生”瓷脉薪火非遗实践队前往焦作市山阳区创业服务中心,专访绞胎瓷传承人柴战柱老师。
柴老师热情接待实践队成员,邀请大家入座并接受采访。谈及绞胎瓷的历史与文化,柴老师介绍,绞胎瓷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后因靖康之变、金兵入侵,瓷窑遭大规模捣毁而失传。与青花瓷、汝瓷等其他陶瓷相比,绞胎瓷因混合多种粘土,制作工艺更为精细。在制作工艺与技法方面,他提到目前正尝试以科技赋能,探索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关键在于攻克流水线生产中的温度控制难题。而在传承现状与挑战上,吸引年轻人、加大宣传力度是当务之急,传统手工制作难以吸引多数人投身其中,需国家提高对匠人的补贴与待遇,以破解当前发展困境。聊起与绞胎瓷的渊源,柴老师回忆,当年在江西景德镇看到汝瓷、白瓷等瓷文化蓬勃发展,便立志让老家河南焦作的绞胎瓷也达到同等高度,此后便全身心投入绞胎瓷的研究与发展。采访中,柴战柱还向队员们介绍了自己的多件代表作品,队员们无不为这指尖上的乾坤所震撼。
此次专访让实践队深刻认识到,绞胎瓷虽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在知名度与传承方面面临巨大挑战,人才断层、原料工艺、市场认知等问题亟待解决。我们作为青年一代,应积极为绞胎瓷的现代复兴贡献力量。我们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更是其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桥梁。我们可以运用新媒体的力量,通过短视频、直播、数字博物馆等形式,让绞胎瓷“活”起来,走进大众视野;我们可以发挥创新思维,推动绞胎瓷与时尚设计、文创产品、空间美学跨界融合,使其不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是可感、可触、可用的生活艺术品。
这份力量,源于热爱,成于行动。让我们以青春之笔,为这门千年技艺书写新的时代注脚,让绞胎瓷在新时代的窑火中,淬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复兴并非复刻,而是让古老的非遗,重新成为时代的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