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至7月5日,西南石油大学新能源与材料学院“陇上西柚”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甘肃省白银市第五中学,开展为期11天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从国家"西部计划"和"三下乡"政策精神的学习者转变成政策落地的践行者,基层需求的倾听者,青春力量的奉献者。陇上西柚实践活动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在“初见破冰会”活动中,“姓名接龙”引得大家的笑声阵阵,才艺表演精彩纷呈;在“听课见习营”活动中,队内成员走进当地课堂,感受乡村课堂特有的活力与温度:在“西柚西行·情系陇原”活动中,队内成员坚守校训精神,将学校的学科特色与实践服务深度融合,让“知行合一”的校风在实干中发光;在“西柚陇原能源课”活动中,队内成员把能源石油知识从实验室搬到支教课堂,在互动中串联起能源与生活的关联。从初次破冰时的拘谨试探,到听课见习时的默契配合,再到“西柚西行”里共绘乡土画卷,最后在能源课堂上点亮科学星火——实践队队员与孩子们的相遇,是双方成长道路上舍不得磨灭的印记,同时,这份记忆会永远在陇原大地与石大校园情中缓缓流淌。
6月25日上午,实践活动队来到白银市平川区第五中学,在胡立平老师的介绍下,了解到学校建于1972年,是平川区建校历史最长的中学,也荣获“甘肃省交通安全文明学校”,“白银市园林化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自建校以来,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408名,学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学科竞赛等各类竞赛获奖329人次。
25日下午开启了“四步走”方法的第一步——调研分析:通过实地调查、同学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为后续帮扶提供依据。先开启的破冰活动中,姓名接龙的游戏让现场笑声不断,学生们绞尽脑汁记住前面同学的名字,小组才艺展示更是百花齐放,有唱歌的,有朗诵的,原本陌生的面孔迅速熟络起来。下午的学科摸底测试,学生们认真作答,实践队成员则在一旁观察,为后续教学做准备。校园参观时,实践队成员与学生边走边聊,“你平时喜欢上什么课呀”“对哪些知识特别感兴趣呢” ,深入了解大家的兴趣与需求。

图为“破冰日活动”当天实践团队员和当地学生的见面交流合影 安康 摄
在晚上的队内总结会议中,队员们了解到学生们对于能源、石油这类知识的了解还比较浅显。决定从以下三方面来介绍一、从生活场景切入,建立关联;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举例,比如汽车加的汽油、家里做饭用的天然气,都是石油或能源的产物,让他们知道这些资源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简单说明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像衣服的化纤面料、塑料用品等很多东西都来自石油,拉近抽象概念和生活的距离。二、用直观方式讲解基础概念;用图片或简单动画展示石油的开采过程(比如钻井平台)、能源的分类(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不可再生能源如石油、煤炭)。通过小故事或互动问答,比如“如果没有石油,我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变化?”引导他们思考资源的重要性。三、融入环保与节约意识;简单介绍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以及节约能源的小方法,比如随手关灯、绿色出行,让知识传递更有现实意义。
成员们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进行学校宣讲,心理压力纾解,职业规划讲座,才艺表演,小组辩论赛和结营仪式等行程规划。

图为队员和学生进行下象棋益智游戏,安康 摄

图为队员给学生们进行学校宣传,邢立晔摄
最让队员影响深刻的是在讲解石油时孩子们的追问和回答,在讲解石油形成与开采的课堂上,当队员用动画演示完油田钻井平台的工作原理后,一个学生举手站起来说到“老师,石油要是用完了,咱们以后怎么办啊?”没等队员回答,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道 “可以找别的东西代替呀!就像现在路上的电动车,不用汽油也能跑!”这个答案让教室里炸开了锅,队员说道,这个问题特别好,就像咱们吃的米饭,一茬一茬种出来才够吃,石油却像埋在地下的陈年稻谷,挖一点就少一点,但大自然给了我们其他礼物——你们看,太阳每天升起,风能吹遍山野,这些都是用不完的‘新能源’。我们就要学会用太阳能、风能这些‘新能源’,同时好好保护剩下的资源——比如少开一天车,多乘一次公交;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不让电白白浪费。
在“能源榜样”课堂上,队员为35名学生讲述王进喜与铁人精神的故事。队员通过老照片、史料片段与互动问答,将这段工业史上的奋斗故事转化为学生们能理解的成长教材。“大家看这张照片,1960年的大庆油田,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里,这位叔叔正跳进结冰的泥浆池。”队员举起一张黑白历史照片,指着画面中浑身沾满泥浆的身影介绍,“他叫王进喜,当时钻井设备的泥浆循环系统出了故障,为了不让钻井停工,他带头跳进冰冷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整整坚持了三个多小时。”
“为什么不用机器呢?”一名学生举手提问。队员拿出提前准备的钻井设备简易模型解释:“那时候国家刚起步,既缺设备又缺技术,大庆油田的开发全靠人拉肩扛。王进喜带领工人用撬棍撬开冻住的水管,用人力把几十吨重的钻井机挪到井位,硬是在荒原上打出了第一口喷油井。”在展示王进喜带伤工作的史料图片时,队员补充道:“他的腿被砸伤后,医生要求卧床休息,但他拄着拐杖每天到井场指挥,说‘我是队长,井不出油,我躺不住’。就是这样的劲头,让大庆油田在短短几年里建成投产,让中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课堂最后,队员将话题引向现实:“现在我们有了先进的钻井平台,不用再靠人跳进泥浆池,但王进喜叔叔身上的精神没变——遇到困难不退缩,为国家做事肯拼命。就像你们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找能源、护能源,这就是在传承铁人精神。”下课铃响后,不少学生仍围着讲台追问“王进喜叔叔后来还发现了哪些油田,他后来怎么样了呢”。该校教师表示:“这些故事比课本里的道理更鲜活,孩子们不仅记住了一个名字,更懂了‘奋斗’两个字的分量。”

图为实践队成员听课,支建盛摄
随着最后一堂课的铃声落下,这次支教活动也画上了句点。看着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从最初对能源、石油的懵懂,到如今能说出“太阳能可以发电”“石油能变成塑料袋”,队员们知道,那些关于科学与世界的种子,已悄悄播撒在他们心间。
离别时的拥抱、作业本上稚嫩的感谢,都是这段旅程最珍贵的礼物。或许实践队带来的知识有限,但希望这份“走出课堂看世界”的好奇,能陪伴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愿这些孩子像破土的新芽,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未来也能用自己的力量,去理解世界、改变世界。我们不说再见,只盼下次相遇时,能看到他们眼中更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