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探寻发展脉搏,聚焦村民心声——浙江农林大学“百村足迹——杭州站”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小古城村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5-08-26 关注:

来源:戚朱凯 唐镱郗

  从田间地头到村民院落,从村史馆到课堂讲台,一群青年用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专业知识解读振兴密码。近日,浙江农林大学“百村足迹——杭州站”实践团走进杭州市余杭区小古城村,以“探寻发展脉搏,聚焦村民心声”为主题,开启为期一天的深度调研,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初见小古城:从村委会到田间地头的初印象

  上午,实践团成员首先前往村委会与村干部进行交流,村干部为成员们详细介绍了小古城村人口结构、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等情况。在其协助下,实践团成员们顺利开展问卷工作,从宏观层面初步掌握村庄发展脉络及存在问题。​

  入户听心声:在烟火气里读懂乡村需求

  随后,实践团成员分组入户访谈。通过与村民面对面的交流,实践团成员发现小古城村的村民对村里的环境和交通状况普遍较为满意。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小古城村在环境整治和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村庄道路宽敞平坦,绿化景观错落有致,为村民们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村民们也表达了一些顾虑:部分村民认为自来水水质有待提升,希望优化净化系统;随着老龄化加剧,现有养老设施难以满足需求,村民期待增建老年活动场所及日托中心、康复护理设施等服务项目,更好满足生活的需要。​

  村史馆里的发展密码:从 “众人商量” 到产业腾飞

  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村史馆的玻璃窗上,实践团成员在这里开启了一场“时光之旅”。馆内的老照片里,2005年的小古城村还是土路泥泞、房屋低矮的模样;而旁边的新照片里,如今的村庄已是白墙黛瓦、道路整洁,稻田与民宿相映成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 2005年到访时的照片。”讲解员指着一张泛黄的合影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嘱托,我们村就慢慢探索出了‘四议六步’民主议事工作法。”

    队员们围着展板仔细研究 “四议六步” 的具体流程: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公告、征求意见、听证、表决、公示、实施。说到产业,小古城村的抹茶无疑是“金字招牌”。小古城村的茶叶种植有300多年历史,2016年开始发展抹茶加工,现在有5家抹茶企业,其中‘浙里抹茶’还获得了有机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对此,实践团成员表示,从种植到加工,再到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就是乡村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

  校园知识进乡村:一场特别的 “大学启蒙课”

  实践团成员身着绿色文化衫,手持《竹谱详录》古籍复刻本走上讲台,屏幕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竹海背景瞬间点亮孩子们的目光。首先,实践团成员以郑燮《竹石》为引,用动画演示竹子扎根破岩的生长周期,结合小古城村茶山生态,讲解浙农林大茶学专业如何用科技守护“一片叶子”;随后,实践团用“全球首座竹林碳通量塔”模型演示碳汇监测原理,结合“碳汇交易”动画,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趣味故事,引起小朋友们的一片惊呼;最动人的环节,是“竹梦明信片”互动。孩子们用彩笔描绘心中的“竹科技”。这场45分钟的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青春火种的播撒——当小古城的孩子把大学梦种进心底,乡村振兴的人才接力,已悄然开启新篇。

  此次调研,不仅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为小古城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实践团成员们收集到的民情民意,将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推动村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小古城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百村足迹,步履不停

  浙江农林大学青年,永远在路上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