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湘大数学学子蓝山护鸟记:科技建模守护千年鸟道

发布时间:2025-08-24 关注:

来源: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数”说万物暑期社会实践团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保护野生动物、湿地生态系统和迁徙通道的重要性。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是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节。如何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助力地方候鸟保护实践,是亟需政府、高校及社会各界共同回答的时代答卷。近日,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蓝山县林业局副局长陈志军陪同下,深入蓝山县三个候鸟保护站开展实地调研。
四海坪候鸟保护观测站坐落于蓝山县南部山村,每年上百万只候鸟从观测站旁山谷飞过,是“千年鸟道”中重要迁徙中转站。实践团成员通过高倍望远镜观测候鸟飞行动态,记录候鸟组群数量、飞行速度和歇脚位置等信息,采集鸟类粪便、植被样本和水质样本。观测站所在云冰山山脊上建有白色风力发电机群,当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站长王剑向实践团介绍其中17号风机的故事。17号风机距离候鸟迁飞通道约150米,正常情况是不会影响候鸟迁飞的,但是在阴雨大雾天气,风机叶片转动产生的气流和噪音对鸟类迁飞造成一定干扰。蓝山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宁可牺牲经济利益,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与企业沟通拆除17号风机为候鸟让路。人退鸟进、拆机让路折射出蓝山对于候鸟保护工作的主动担当和坚定决心,实践团成员听后深受感动。
  
白鳲洞水库原为个人鱼塘,为加强生态保护,蓝山先后出资对水库退养、禁渔等行动,并建立白鳲洞候鸟保护观测站。在观测站,实践团成员通过高倍望远镜和无人机观测到众多鸟类,并记录觅食、梳羽等数据。在水库和溪流交汇处,实践团成员发现鸟类夜栖地,并通过红外监测设备捕捉候鸟栖息细节。王剑站长介绍白鳲洞水库候鸟多,当地护鸟志愿者唐盛利耗时6年拍摄出版《蓝山百鸟图》,书中几乎一半的鸟儿都会在白鸤洞水库停留饮水觅食。为保护候鸟等野生动植物,蓝山构建县、乡、村三级护鸟体系,累计投入生态环保资金超过2亿元,全县湿地面积扩大至3350公顷,实现人鸟不再争食、争地。
竹林候鸟保护观测站建在被树木和河流环绕的竹林村,出站即可看到候鸟飞过及栖息于树林中的留鸟。附近村民告诉实践团成员,候鸟迁徙主要是在每年3-5月、9-11月,之前候鸟多留鸟少,现在生态环境好,候鸟多留鸟也多。实践团成员也体验了值班员、巡逻员的工作,通过操控无人机,沿既定航线开启空中巡逻。无人机搭载热成像与长焦镜头,巡检覆盖面积超200平方公里,既能实时掌握候鸟生活动态,也能与地面巡逻队协同作业。实践团利用智能执勤巡检设备,采集多处候鸟栖息地点的候鸟生活数据。
 
通过在四海坪、白鳲洞、竹林三个候鸟保护观测站,记录到12种候鸟活动轨迹和生活习性,采集环境样本20余份,识别标记多处具有科研价值的候鸟保护观测点,积累一系列原始文本数据。陈志军副局长表示,期待与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形成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候鸟保护智慧监测平台建设。未来实践团将充分发挥数学学科优势,运用数学建模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为蓝山候鸟保护工作提供优化建议和实施方案。
“之前对候鸟保护工作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和网络上,经过这次调研活动,才知道候鸟保护工作这么复杂。像栖息地保护,要考虑气候、植被、食物等好多因素,运用监测技术也非常关键,准确掌握候鸟的迁徙路线、数量变化,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实践团成员常佳诚说。(通讯员 何新蕾 肖媛)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