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春种分类习惯,秋收无废乡村

发布时间:2025-08-21 关注: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沈晨

“春种分类习惯,秋收无废乡村”。8月2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南丰镇东港寸的乡村墙面上,一场别开生面的互动正温情上演:江苏科技大学“绿迹画语”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1名团员携手村里的孩子们,手握画笔共同描绘着春种耕耘、秋收满仓的生动图景,五彩斑斓的墙绘不仅勾勒出乡村四季的美好轮回,更成为垃圾分类理念的鲜活载体。绘画结束后,志愿者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们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从如何辨别可回收物到厨余垃圾的循环利用,让“种下分类习惯,收获洁净家园”的理念如春雨般浸润童心,为建设“无废乡村”播撒下文明的种子。
  
  图为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与村中孩子们的合照。沈晨供图
  以墙绘为媒,播撒分类理念
  实践团抵达乡村后,迅速与村里孩童打成一片。大家手持颜料画笔,围绕“春种”“秋收”主题,在乡村闲置墙面上开启创作。绘制“春种”画面时,孩子们仔细描摹农夫耕地的姿态,志愿者在旁启发:“就像播下种子要精心照料,垃圾分类投放,也是给环境‘耕地施肥’。”画“秋收”场景,金黄麦浪、饱满作物跃然墙上,志愿者顺势引导:“收获的不仅是粮食,做好分类,乡村收获的是整洁与美好。”一笔一画间,环保与农作的联结,悄然在孩子心中扎根。
  墙绘创作间隙,志愿者抓住教育契机,为孩子们开展垃圾分类小课堂。围绕“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理念,用通俗易懂语言讲解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分类知识,结合乡村常见垃圾实例,教孩子们辨别与投放。从田间秸秆如何变废为宝,到生活厨余怎样堆肥还田,知识串联起墙绘里的农作场景,让“分类”不再抽象,而是可触摸的环保实践。
  活动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志愿者趁热打铁,向村民推广垃圾分类举措,演示分类投放方法。原本对“分类”有些懵懂的大叔大妈,看着孩子画里的“春种秋收”,听着生动讲解,渐渐明白:垃圾分类,就是乡村持续丰收的“新耕耘”。
  在墙绘的过程中,不仅为乡村添了艺术风景,更播下绿色理念种子。孩童们在参与中,既锻炼动手能力,又将垃圾分类意识植入心间;乡村环境因墙绘焕新,更借知识宣讲开启“无废”建设新篇。志愿团以创意为笔、知识为墨,书写“春种-分类-秋收-无废”的环保故事,助力乡村在生态发展路上稳步前行,让文明实践与田园风光共绽光彩,期待这份“分类习惯”的耕耘,收获更多乡村绿色未来。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绘制的“春种”主题墙绘。沈晨供图
  
  图为志愿者与孩子们共同绘制的“秋收”主题墙绘。沈晨供图
  从墙绘到ppt:志愿团巧传垃圾分类经
  完成绘画后,房轩同学依托“春种”“秋收”墙绘场景,开启垃圾分类PPT宣讲。课堂上,她以农作四季为脉络,将垃圾分类知识融入其中:春种时,类比播撒种子需选对土地,讲解垃圾投放要“选对桶”;秋收季,对照作物丰收靠前期耕耘,说明分类成果源于日常坚持。搭配墙绘里农夫耕种、作物收获画面,原本枯燥的分类知识,变得直观好懂。
  为让孩子们深度参与,宣讲设置趣味互动。房轩同学抛出“秸秆属于哪类垃圾”“厨余堆肥像不像秋收囤粮”等问题,引导孩子联想墙绘场景抢答。孩子们踊跃发言,从对分类懵懂,到能准确辨别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知识在问答间落地。有孩子听完后,兴奋地说:“原来垃圾分类,就像给垃圾找‘家’,和春种秋收一样重要!”
  宣讲尾声,房轩同学带领孩子“模拟分类”,把写有垃圾名称的卡片,对应贴到PPT虚拟垃圾桶。孩子们分组竞赛,将“秸秆”“果皮”等卡片精准投放,欢笑声里,分类意识深深扎根。
  此次活动,借PPT宣讲串联乡村生活场景,让垃圾分类从理论走进孩童心里。志愿团用创意桥梁,连接“春种秋收”墙绘与环保实践,既为乡村播撒绿色理念种子,也让“无废乡村”建设,在孩子们的参与中迈出坚实一步,期待这份“分类习惯”耕耘,收获乡村美好未来。
  
  图为房轩同学为孩子们进行垃圾分类宣讲。房轩供图
  江苏科技大学“绿迹画语”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带着知识与热忱来到乡村,将“春种秋收”的乡土智慧与垃圾分类的现代理念相融。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为孩童播撒环保种子,更以“归巢者”的身份,把城市经验转化为乡土实践,让分类习惯顺着返乡的足迹扎根田间地头。这场宣讲,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青年反哺家乡的生动注脚——用青春力量耕耘“无废乡村”的未来,让每一份“归巢”的热忱,都化作乡村生态振兴的丰收希望。(通讯员 沈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