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青春守护母亲河:河南学子探寻黄河生态与文化双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20 关注:

来源:张安乐

  2025年6月25日至7月7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春桐护河科普团”的19岁青年们,带着标本夹与科普手册,在黄河岸边用14天书写成长篇章。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团队赴郑州、开封、南阳等县区,以“生态研学+科普宣讲+红色教育”模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研、生态普法及乡村文化探访,用实践服务国家战略,彰显青年担当。
从"课本学霸"到"湿地侦探":原来科学要踩进泥里
  课本里说的'植被群落恢复',是脚底下能踩出蘑菇的松软土地,是草叶上还没干的晨露打湿裤脚的冰凉。"这是队员在开封柳原口黄河省级湿地公园记下的第一笔感悟。
  首站勘察时,大家还带着实验室里的"精致范儿":白手套小心翼翼捏着记录本,生怕泥土弄脏标本袋。可跟着执法大队的李队长巡护时,对方一脚踩进没过脚踝的湿地,指着远处一群白鹭说:"看它们的粪便颜色,就知道这片芦苇荡的鱼虾够不够吃。"
  那天的普法课也很"接地气"。在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处,队长没念法条,而是指着岸边的防浪林问:"知道为啥偷砍一棵柳树要罚两千?这树根在水下盘成网,能抵半米高的浪头。"队员们突然发现,那些背过无数遍的"生态保护",原来就藏在泥土的气息里、白鹭的翅膀上。
治黄博物馆里的"时空对话":00后看懂了爷爷的故事
  在开封黄河河务局的展厅里,队员对着一台锈迹斑斑的"手摇报警器"发了呆。"这玩意儿比我爷爷岁数都大。"解说员笑着为我们经行详细介绍,大家瞬间挺直了腰——这是老一辈治黄人汛期时的"冲锋号"。
  从民国时期的羊皮筏子,到如今能实时监测水位的卫星遥感系统;从靠人拉肩扛筑堤坝,到用无人机巡检裂缝……看着玻璃柜里泛黄的防汛日志上"雨下了三天三夜,人守了三天三夜"的字迹,再对比现代调度中心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原来'守护'这两个字,是一代又一代人把接力棒攥热的温度。
夜探保护区:当"生物盲"变成"蛙类专家"
  "别碰!这是花背蟾蜍,皮肤腺有毒!"深夜的南阳恐龙蛋化石群保护区里,队员压低声音喊住同伴。三天前,他还分不清青蛙和蟾蜍的叫声,现在却能凭着"咕—咕—"的节奏,判断出5米外藏着一只黑斑侧褶蛙。
  白天顶着38℃高温走样线,防晒霜在汗里化了又补;晚上举着手电筒在草丛里蹲守,蚊虫在脸上结"小军团"。有次为了拍一只夜鹭,大家在泥地里趴了半小时,等站起身来,每个人的裤子都结了层"泥铠甲"。
  但这些都抵不过村民李大叔的一句话:"你们拍的那鸟,我小时候常见,后来河沟臭了就没了,这两年水清了又飞回来啦。"那天晚上,团队的座谈会开成了"故事会",村民们说的"河水颜色从酱油色变清",比任何监测数据都更鲜活。
科普启蒙:青春力量播撒科学种子
  发挥专业特长,实践团多次于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标本馆为河南大学附属小学学生开展自然科普课堂。通过省鸟类图册、动物标本展示和互动答疑,小学生们踊跃提问,表现出对自然世界的浓厚兴趣。活动有效引导少年儿童关注生物多样性,在其心中深植科学梦想与环保意识。"原来科普不是讲道理,是让人们觉得'大自然真酷'。"
 焦桐树下的约定:红色基因里长出绿色希望
  在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的焦桐树下,队员们第一次见到"会讲故事的树皮"——树干上深深浅浅的纹路,是半个多世纪风沙打磨的痕迹。"焦书记种这棵树时,就是想告诉大家:沙子能治住,日子能好过。"讲解员的话让空气都静了下来。
  那天,大家把自制的生态科普手册分发给游客,有位白发老人指着照片说:"以前种树是为了活命,现在护河是为了活得更好,你们年轻人做得对。"队员们突然明白,红色传承不是默念口号,是把"艰苦奋斗"变成脚下的路,把"服务人民"变成手里的活。
收官日的"湿身礼":青春在黄河边"淬火"
  7月7日的郑州黄河文化公园,地表温度42℃。队员们分成三组:一组给游客讲湿地保护,嗓子哑得像砂纸;一组观测水鸟,望远镜在手里捂得发烫;还有一组整理14天的资料,笔记本上的字迹被汗水晕开了又描。
   但当一个小朋友指着远处的天鹅问"它们明年还来吗",所有人都笑着说"一定来"。就像14天前,他们还在担心"做不好调研",现在却能笃定地说:"我们记录的每只鸟、每条河、每个故事,都会变成守护黄河的力量。"
回程的车上,有人翻出第一天拍的合照:一群穿着T恤的学生,眼神里带着点"不知天高地厚"的紧张。再看最后一天的合影:皮肤黑了两个度,手上多了茧子,笑容却亮得像黄河上的太阳。
  这大概就是青春实践的模样:不是去完成一份"标准答案",而是让黄河的风、湿地的泥、村民的话,在心里刻下属于00后的成长印记——原来守护绿水青山,从来都不是遥远的口号,是年轻人把理想种进大地的,每一步踏实的脚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