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三下乡实践聚焦青少年成长困境: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问题亟待破解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三下乡实践聚焦青少年成长困境:手机成瘾与心理健康问题亟待破解
2025年7月15日至22日,淮北师范大学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青禾护苗·心网护航队”深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凤凰社区,针对青少年手机成瘾现象与心理健康问题展开系统性调研与实践干预。通过问卷调查、家访座谈、团体辅导等形式,团队揭示了乡村青少年因过度依赖手机导致的社交退缩、学业滑坡及心理危机等深层问题,并探索出“家校社医”联动的解决方案,为乡村振兴注入健康力量。
 
 
(注:图为 “青禾护苗・心网护航队” 成员在凤凰社区与青少年交流,了解其手机使用与心理状态,为后续调研与干预工作奠定基础)
手机成瘾:乡村青少年的“电子枷锁”
在淮北凤凰社区,实践团队发现,12岁以上留守儿童手机拥有率达100%,其中67%的家长认为孩子出现“沉迷趋势”,21%的家长直言“严重失控”。一名六年级学生王某坦言:“每天放学后,我至少刷4小时短视频,周末能玩10小时游戏。”这种“屏幕依赖”已导致严重后果:某县中学体检显示,初一年级30%学生视力重度不良,初三学生近视率超65%;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青少年因手机被没收出现自残、跳楼等极端行为。实践团队通过“手机使用日志”追踪发现,留守儿童日均触网时间达6.2小时,远超城市青少年的3.8小时。武汉大学夏柱智课题组指出,农村家庭监管缺位是主因——65%的祖辈监护人将手机视为“电子保姆”,甚至主动为孩子购买手机以“减少麻烦”。
心理危机:孤独中的“虚假成熟”手机成瘾背后,是乡村青少年深层的心理困境。
实践团队在心理测评中发现,42%的受访者存在焦虑情绪,28%表现出社交退缩倾向。一名初三学生李某在匿名问卷中写道:“考试考砸了,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种自我否定与乡村教育资源匮乏密切相关——仅15%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健康课程覆盖率不足30%。在调研期间,实践团队通过“心灵树洞”信箱收集到100余封学生来信,其中63%提及“父母只关心成绩”。淮北师大学团队培训的“心理护航员”反馈,许多留守儿童将手机视为“唯一陪伴”,其网络社交中的“游戏大神”崇拜,实质是对现实认同的渴望。心理学专家指出,长期通过短视频和游戏获取刺激,会导致青少年“假性成熟”——表面早熟,实则心理年龄滞后,难以建立完整的社会化人格。
破局之道:构建“家校社医”防护网
针对上述问题,实践团队提出多维度干预方案:  2. 家庭层面:推广“手机使用公约”,鼓励父母通过“每周一天无手机日”重建亲子互动。3. 学校层面:将心理健康纳入必修课,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活动。4. 社区层面:建立“心理健康角”,配备沙盘、情绪涂鸦墙等工具。5. 医疗层面:联合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转介机制,对重度心理问题儿童及时干预。长效机制:让科技回归工具属性实践团队还推动技术防控与文化浸润结合。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振兴,更是人的振兴。”三下乡团队成员赵誉泽表示。随着实践活动的持续推进,这场关于青少年成长的探索,正在为乡村注入更多温暖与希望。据统计,参与项目的儿童日均手机使用时间减少40%,主动参与户外活动的比例提升65%。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