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聚焦百村支书-耕耘与希望交织的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4 关注:

来源:大学生之声

2025年7月15日清晨,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前往安徽省马泽行政村龚冲自然村,开启为期两天的乡村振兴深度调研。此次活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年来的实践成果,重点记录村支书在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与治理创新中的引领作用,用青春视角捕捉乡村发展的鲜活印记。
 
走进龚冲自然村,平整的水泥村道取代了昔日的泥泞土路,道路两侧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蓝莓种植园与标准化稻田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田园图景。与去年调研时的青涩麦苗不同,如今的田间地头已实现“科技赋能”转型。志愿者们在田埂上看到,智能灌溉设备正根据电子屏显示的土壤湿度数据精准洒水,村支书笑着介绍:“这套物联网监测系统让每亩地节水30%,村民用手机就能远程管理农田,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在200亩蓝莓种植基地,紫红色的果实挂满枝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摘装箱。“以前种水稻玉米,一年到头攒不下钱。现在跟着村支书种蓝莓,每亩能多赚七八千块,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村民王大姐边说边展示刚采摘的果实。基地负责人告诉志愿者,村里不仅引进优质品种,还建成冷链车间,通过电商平台将蓝莓销往上海、南京等城市,今年仅此一项就能为村集体增收近200万元。鱼塘合作社里,50亩“稻渔共生”生态鱼塘波光粼粼,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成了乡村旅游的打卡点。
 
漫步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令人印象深刻。曾经的“泥巴村”如今干净整洁,分类垃圾桶整齐摆放,保洁员定期清扫路面。村口的李大爷热情地邀请志愿者进屋:“以前下雨天出门得穿胶鞋,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晚上路灯亮堂堂的,比城里住着舒坦!”村民文化广场上,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孩子们在游乐区嬉戏,旁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农技培训正火热进行。数字化卫生室里,远程诊疗系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县级医疗资源,彻底改变了“小病拖、大病扛”的历史。
 
村委会办公室的“乡村振兴作战图”标注着清晰的发展规划,“民情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村民诉求与解决情况。“乡村振兴得让村民当主角,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村支书说。每月的村民代表大会让重大事项实现民主决策,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让乡村治理更有温度。在村级服务中心,村民张大哥通过终端机两分钟就完成了社保查询:“以前办事要跑镇里,现在村里就能办,支书还教我们用智能手机,太方便了!”
 
座谈会上,村支书畅谈发展蓝图:“接下来我们要建深加工车间,发展乡村旅游,培养‘新农人’,让乡村振兴后继有人。”村民们的热烈掌声道出了共同期盼。
 “每一粒果实、每一条村道、每一张笑脸,都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村支书用脚步丈量土地的担当,让我们读懂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指导老师表示,调研成果将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乡村故事也将通过新媒体传播,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发展。车窗外,夕阳下的乡村愈发美丽,乡村振兴的种子已在志愿者心中生根发芽。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