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传承紫砂文脉 赋能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5-08-11 关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壶韵南曦队

  会计学院:“壶韵南曦队”深入调研紫砂文脉

  2025年8月3日,一场以“传承紫砂技艺、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在无锡宜兴市丁蜀镇展开。来自南京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的“壶韵南曦队”齐聚宜兴陶二厂,通过取件、访专家、探展馆、互动宣传等多元形式,深入挖掘紫砂文化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注入新活力。

集合取件:从匠人工坊到文化载体

  上午8时,实践团队抵达位于宜兴市丁蜀镇蜀山南街的宜兴陶二厂。这座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厂房,如今既是紫砂匠人集中创作的工坊,也是承载宜兴紫砂产业记忆的活态博物馆。厂区内,青砖灰瓦的建筑错落有致,空气中弥漫着紫砂泥特有的温润气息,老师傅们捶打泥料的“咚咚”声与电动工具的“嗡嗡”声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传统工艺生产图景。

  为了让实践活动更贴近紫砂工艺本质,团队提前与陶二厂的匠人合作,从泥料选矿、练泥、制坯到烧制,全程参与学习,最终完成了6件紫砂成品的制作。

  据了解,丁蜀镇作为“中国陶都”的核心区,拥有紫砂泥料矿脉、千年制陶历史和完整的紫砂产业链,全镇现有紫砂从业者超3万人,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宜兴陶二厂作为当地老牌紫砂企业,近年来积极转型,通过“老厂房+新文创”模式,吸引青年匠人入驻,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成为宜兴紫砂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此次取件的6件成品,不仅是工艺实践的成果,更将作为后续文化宣传的实物载体,让更多人直观感受紫砂工艺的精妙。

专访贺洪梅:解码紫砂传承的“守”与“创

  上午10时,实践团队在陶二厂的匠人工作室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宜兴紫砂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贺洪梅。作为紫砂界少有的女性领军人物,贺洪梅从事紫砂创作40余年,其作品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多次获国家级工艺美术奖项,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

  “紫砂不是简单的‘做壶’,而是‘以器载道’的文化表达。”面对镜头,贺洪梅老师强调,紫砂技艺的传承,首先要守住“技”的根本——那些经过千百年沉淀的工艺流程,是紫砂区别于其他陶瓷的核心竞争力。

  谈及传统工艺的当代发展,贺洪梅认为“创新”是必由之路。她以自己近年的探索为例,开设紫砂工艺体验馆,让紫砂文化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花费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的时间静下心来感受紫砂文化的魅力。她说:“传承不能只靠等,匠人要主动走到年轻人中去,让紫砂从‘收藏馆’走进‘生活圈’。”

  专访过程中,团队成员就“紫砂技艺如何融入乡村振兴”“非遗传承人的培养体系”等问题与贺洪梅深入交流。她特别提到,宜兴近年来实施的“紫砂人才培育计划”,通过“大师带徒”“校企合作”等方式,已培养青年匠人500余人,其中不少人回到农村开设工作室,带动了当地泥料开采、包装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传统工艺不仅能传承文化,更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这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

馆内研学:在展品中触摸紫砂千年脉络

  下午1时,实践团队前往位于丁蜀镇丁山北路的宜兴紫砂壶博物馆。这座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专业博物馆,馆藏紫砂文物及现代作品3000余件,系统展现了从宋代至今的紫砂发展历程,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紫砂专题博物馆之一。

  在“科技与紫砂”展区,团队成员看到了现代检测仪器对紫砂泥料成分的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宜兴紫砂泥富含铁、硅、铝等矿物质,其独特的双气孔结构(闭口气孔和开口气孔)使其具有“透气不渗水”的特性,这也是紫砂壶“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的科学原理。“很多人觉得紫砂是‘玄学’,其实它的每一个特点都有科学依据。”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博物馆通过“科技+文物”的展陈方式,用数据和实验让观众理解紫砂的“科学性”,这是传统工艺走向理性传播的重要一步。

  研学过程中,团队成员拍摄了大量展品细节照片及视频,从不同角度记录紫砂文化的历史脉络。“以前只知道紫砂壶贵,今天才明白,它贵的是千年传承的工艺,是每一代匠人的智慧沉淀。”团队成员在参观笔记中写道,“博物馆就像一本立体的史书,让我们看到了紫砂不仅是‘器’,更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互动实践:让紫砂文化“活”起来

  下午3时,实践团队在博物馆周边的文化广场开展紫砂文化互动宣传活动。广场上,团队派出代表担任主持人,随机邀请路过的游客参与到我们的互动中来,“对紫砂壶的了解程度有多少?”“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来到这里?”“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你有何看法?”等问题引发不少游客的关注,兴趣高涨,与此同时对于积极参与问答的游客,团队送出自己精心制作的紫砂壶Q版人物吧唧等文创周边,也供游客免费领取或低价购买,起到很好的宣发作用。

结语:以实践之力,续文化之脉

  此次宜兴紫砂文化实践活动,从工艺体验到专家解读,从历史溯源到互动传播,全方位展现了紫砂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活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制作技艺的传承不仅关乎一项工艺的存续,更关乎中华文化基因的延续。

  活动尾声,实践团队与贺洪梅老师共同拍摄合照。镜头前,6件紫砂成品入镜,团队成员手持“一壶承锡韵,匠心住自信”的横幅,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因紫砂结缘,定格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画面。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工艺振兴,《“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将传统工艺振兴作为重要内容。宜兴紫砂文化的实践,正是对这些政策的生动回应——通过“匠人+学者+青年”的协作模式,让传统工艺走出工坊、走进生活,让文化传承从“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传播”。

  紫砂的生命力,在于每一个人都愿意为它花一点时间、尽一份力。此次实践活动虽已结束,但对紫砂文化的探索与传播仍在继续。未来,更多人将参与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中来,让千年紫砂在新时代焕发更璀璨的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