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7日,皖北萧县蔡洼村的一间土坯房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位总前委首长围桌而坐,拍板淮海战役最后一击;75年后的今天——2024年7月28日清晨,雨后的石榴树仍红得耀眼,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循着独轮车的辙印踏进旧址,在车轮声、蝉鸣与誓言交织的瞬间,与那段“人民推车出来的胜利”撞个满怀。
时间:7月28日
地点:安徽省宿州市萧县蔡洼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事件:红色研学
一、走进“最小指挥部”,触摸78年前的硝烟
旧址第二间土坯房是当年五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所在地。屋内八仙桌、长条凳、煤油灯保持原样,桌面铅笔划痕清晰可见。讲解员李楠介绍:“1948年12月17日深夜,邓小平同志把大衣垫在凳子上让战士先坐,自己硬撑到天亮。”团员刘畅蹲下身轻触凹痕,“凉凉的,却让人心里发烫”。
二、石榴树下,一张合影的跨时空对话
院中七十余年树龄的石榴树枝繁叶茂。1948年12月17日,新华社随军记者陆仁生在此拍下五前委唯一合影。实践团将黑白照片复制品举至同一角度,风过叶响,似在回应。团员王嘉禾摘下青果一枚:“子弹没打中它,它替我们守着胜利。”

图为五前委的雕像
三、独轮车体验,十米路走出120里支前情
广场复原的榆木独轮车重120斤,与当年支前标准一致。女生赵雨桐推十米后汗湿衣背:“书上写民工日行六十里,今天才懂‘人民’二字的分量。”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静现场开讲:“答案不在书里,在车轮印里——那印子里有信仰,也有老百姓对‘好日子’最朴素的向往。”

图为人民参加淮海战役支前运动的场景
四、思政课堂搬到村口,誓言声压过蝉鸣
下午3时,团员们在石榴树下重温入团誓词,随后将3D打印的“小推车”模型赠予旧址管理处,模型车轮上镌刻“把淮海战役精神推到新时代长征路”。馆长王莉接受捐赠并表示,该模型将在“支前厅”永久陈列。
蔡洼会议是淮海战役总前委唯一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确定第三阶段作战及渡江方案。萧县543万民工、4.34亿斤军粮、88个刻在小竹竿上的地名,共同构成“人民推车出来的胜利”.
返程前,团员在留言簿写下同一句话:“今天带走的不是故事,而是一种姿势——身体前倾、双脚蹬地、肩膀扛重,一步也不打滑地把青春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