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陵市博物馆全貌
铜陵市博物馆内光影流转,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导、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 “数字青铜 —— 铜陵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展” 正式开展。安徽省文物局局长吴健、铜陵市副市长赵辉、国内文物数字化领域专家及多家媒体代表出席开幕式,现场吸引超 500 名市民抢先体验这场 “科技 + 文化” 的盛宴。
作为安徽省首个全面展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成果的专题展览,本次展会以 “云端焕彩,文脉永续” 为核心主题,系统呈现铜陵市博物馆近三年来在文物数字化领域的探索成果。展览分为 “三维重现”“云端展厅”“互动传承” 三大板块,通过全息投影、VR 漫游、数字孪生等技术,让 150 件(套)馆藏文物以全新形态与观众见面。其中,西周青铜方鼎的毫米级三维模型可让观众 360 度观察纹饰细节,汉代铜灯的拆解动画直观展示其精巧结构,而通过 AI 修复技术还原的宋代铜佛像,更填补了此前因锈蚀导致的纹样缺失。 “只需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查看文物的三维模型和详细档案。” 现场工作人员向观众演示操作流程,“我们还开发了‘数字文物拼图’小程序,市民可在线参与文物碎片复原游戏,加深对文物造型的理解。” 在 VR 体验区,陈老先生戴上设备后 “走进” 虚拟展厅,手指轻触空中悬浮的青铜剑,就看到了其铸造工艺的动态演示。“以前看文物只能隔着玻璃,现在能‘拆’开看、‘放大’看,科技让老古董变得这么有趣!” 陈老先生感慨道。

馆内文物展示(青铜剑)
据展览策展人介绍,此次数字化成果源自博物馆与高校、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联合安徽大学考古系完成首批 50 件珍贵文物的三维扫描,与本地科技公司共同研发文物 AI 修复算法,搭建的 “铜陵青铜文化数字库” 已收录各类数据 3000 余条。“数字化不仅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展示的矛盾,更打破了时空限制。” 铜陵市博物馆馆长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已有 30 件文物的数字资源通过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对外开放,累计线上访问量超 10 万人次。
展览现场还设置了 “数字工匠工作坊”,观众可近距离观看文物摄影师操作三维扫描仪,体验数字建模基础软件。来自铜陵学院的大三学生王宇轩全程记录了扫描过程:“原来一件文物的数字化需要经过数据采集、模型优化、纹理映射等十多道工序,这让我对‘文物保护’有了新认识。”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 12 月 31 日,期间将推出 “数字文物进校园”“线上文物鉴定直播” 等配套活动。安徽省文物局局长吴健在开幕式上指出,铜陵市博物馆的数字化实践为全省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将推动更多博物馆加入 “数字文物矩阵”,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新活力。
从实体展厅到云端空间,从静态陈列到互动体验,这场数字化成果展不仅是铜陵青铜文化的一次创新表达,更标志着地方博物馆在科技赋能下,正从 “文物保管者” 向 “文化传播者”“创新实践者” 转型,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了更广阔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