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7月3日,巢湖学院计算机学院“青藤结梦”柳编非遗传承与关爱留守儿童实践团在阜阳黄冈镇姜庄村开展柳编实践活动。团队不仅在工坊学习技艺,更在走访中偶遇村民王奶奶的“家庭柳编坊”,于寻常巷陌间触摸到非遗扎根生活的温度。
上午,实践团首站来到姜庄村柳编工坊,向手艺人吴师傅学艺。从杞柳选料到“一泡二刮三晾晒”的预处理,吴师傅细致演示:“泡透刮皮露白芯,编出来才好看。”成员们围在木盆旁学辨柳条老嫩,指尖触碰浸软的枝条,体会“顺木之性”的智慧。编织实践中,吴师傅手把手教编“人字纹”底座,强调“压一挑一要稳”。成员们凝神操作,柳条在指间几经错漏、反复拆编,至午后渐入佳境。“经纬里藏着大学问!”小刘举着刚成的底座,掌心已沁出薄汗。

图为吴师傅指导实践团成员编制柳编篮子 卢洪蕊摄
午后走访村落时,实践团被一户农家院墙上晾晒的柳条吸引。推门而入,只见78岁的王奶奶正坐在小马扎上,面前摆着一小捆处理好的柳条,手指虽有些颤抖,却灵活地将柳条折转、穿插,篮身的弧度在她手中渐渐成型。“奶奶,您这手艺跟工坊里的师傅一样好!”成员们的赞叹让王奶奶笑开了花。她放下手中的活计,指着身旁摞起的四五个柳编篮说:“这是编给孙子装书和装零食的,柳条软和,不硌手。”王奶奶回忆,年轻时村里姑娘出嫁,嫁妆里总得有几件自己编的柳编物件,“那时没现成的收纳盒,针线筐、面盆罩都是柳编的,又结实又透气。”

图为王奶奶编制柳编篮子 张梦香摄
见实践团成员对编篮步骤感兴趣,王奶奶索性当起了“临时老师”。“你看这收口,得像系鞋带似的拉紧,不然装东西会散。”她特意放慢动作,演示如何用“锁边法”固定篮口,还提醒大家:“编的时候别太用劲,柳条跟人一样,得顺着它的性子来。”成员们围在老人身边,有的记录手法,有的模仿练习,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交织的柳条上,光影斑驳间,仿佛看到了柳编技艺在村庄里代代相传的模样。王奶奶告诉团队,现在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但逢年过节回来,总有人找她学编简单的柳编小物件。“上次孙女教我用柳编筐装多肉植物,说城里可时兴了。”老人的话让成员们深受启发:“原来非遗传承不一定都在工坊里,寻常人家的生活里,藏着最鲜活的传承密码。”
此次实践,让学子们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是在田间地头、院落屋檐间生生不息的生活实践。无论是工坊里的系统传承,还是寻常巷陌的即兴创作,都是柳编文化延续的重要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