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老院中绽放的青春志愿之花:大学生传递温暖与爱
发布时间:2025-08-07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2024级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基层服务实践团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一家敬老院里洋溢着温馨与活力,一群身着红色志愿马甲的青年身影穿梭在院区各处,他们是来自淮北师范大学的学生志愿者。这场由学生自发组织的敬老院志愿服务与墙绘活动,如一股清泉注入老人们的生活,为这里带来了久违的热闹与缤纷的色彩,更让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青春的行动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淮北师范大学一直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此次活动的发起,源于一次校园公益论坛上的讨论。有学生提出:“敬老院的老人们最缺的不是物质,而是陪伴和精神上的慰藉,或许我们可以用更丰富的形式为他们做点什么。” 这个想法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响应,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从方案策划到志愿者招募,再到与敬老院的反复沟通,一场集陪伴服务与环境美化于一体的志愿活动逐渐成型。
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志愿者们抵达了敬老院。这是一座坐落在居民区旁的院落,门口的两株老槐树枝繁叶茂,将 “夕阳红敬老院” 的木质牌匾遮得只剩一角。院长是一位有着三十多年养老工作经验的中年人,他笑着迎上来:“盼着你们来呢,老人们昨天就问了好几遍‘大学生啥时候到’。” 走进院门,几位早起的老人正坐在长廊下的藤椅上,看到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纷纷露出了笑容,有的还挥起了手。
志愿者们迅速分成两个小组:陪伴服务组和墙绘创作组。陪伴服务组的 20 名志愿者又分成 4 个小队,分别前往老人活动室、宿舍区、院子和康复区开展服务。第一小队走进活动室时,里面已经有十多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在玩纸牌,有的在听收音机,还有的只是安静地坐着。“爷爷奶奶早上好,我们是来陪大家聊天的。” 小队负责人笑着打招呼,老人们纷纷热情地回应,主动挪出位置让志愿者坐下。
76 岁的老爷爷正独自坐在角落看报纸,报纸拿得离眼睛很近,几乎要贴在脸上。一位志愿者悄悄走过去,轻声说:“爷爷,我给您读吧,您想听哪部分?” 老爷爷抬起头,有些惊喜地说:“真的可以吗?我这眼睛,看字太费劲了。” 志愿者接过报纸,选了一篇关于老年保健的文章读了起来,声音温和而清晰。其他老人也渐渐围拢过来,认真地听着,时不时有人提问:“这按摩穴位真的管用吗?”“每天走多少步合适啊?” 志愿者都一一耐心解答,活动室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
第二小队前往宿舍区看望行动不便的老人。89 岁的老奶奶躺在床上,看到志愿者进来,努力地想坐起来,志愿者赶紧上前扶住她,在她背后垫上两个靠枕。“奶奶,我们给您带了点水果,您尝尝这个葡萄。” 一位志愿者洗净葡萄,小心翼翼地剥去皮,递到老奶奶嘴边。老奶奶咬了一小口,眼眶有些湿润:“好久没人这么疼我了,孩子们都在外地,一年也来不了一次。” 志愿者们赶紧转移话题,陪她聊起了年轻时的生活。老奶奶说她年轻时是村里的绣花能手,还拿出压在枕头下的绣花绷子,上面是一只没绣完的凤凰。“这凤凰的尾巴要绣成五彩的才好看。” 老奶奶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志愿者们围在床边,听得津津有味。
院子里,第三小队的志愿者正陪着老人们散步。91 岁的老爷爷拄着拐杖,每走一步都很缓慢,志愿者小心翼翼地扶着他的胳膊,配合着他的节奏。“爷爷,您看这棵石榴树,结了好多果子呢。” 志愿者指着院角的石榴树说。老爷爷点点头:“这树是我刚住进来时种的,一晃都十年了。” 走到花坛边,几位老人坐下休息,志愿者们便拿出准备好的老歌歌词,和老人们一起哼唱。“东方红,太阳升……” 熟悉的旋律响起,老人们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都唱得很投入,有的还轻轻打着节拍,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他们脸上,温暖而祥和。
康复区里,第四小队的志愿者正在协助老人进行简单的康复锻炼。一位腿部不便的老人在志愿者的搀扶下,慢慢挪动着脚步,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爷爷,咱们歇会儿再练。” 志愿者扶着老人坐在椅子上,递上毛巾擦汗。旁边几位正在做手部锻炼的老人,看到志愿者过来,热情地招呼他们一起玩套圈游戏。志愿者们拿起塑料圈,故意放慢速度,让老人们能轻松套中目标,每当有老人套中时,大家都齐声鼓掌,康复区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拉着志愿者的手感慨道:“孩子们能来看我们,陪我们说说话,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平时这院子里静悄悄的,你们一来,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与此同时,墙绘创作组的多名志愿者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他们的任务是对敬老院的长廊墙面和活动室外墙进行美化,总面积约 150 平方米。早在活动前半个月,创作组的核心成员就曾三次来到敬老院,详细测量墙面尺寸,观察光照情况,还和老人们交流,了解他们喜欢的图案和颜色。“我喜欢看牡丹,看着就喜庆。”“要是有小鸟就好了,活灵活现的。”“想看看小时候常见的牵牛花。” 老人们朴实的话语被一一记录下来,成为墙绘设计的重要依据。
创作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设计了多套方案,最终确定以 “四季风光”“吉祥寓意”“童年记忆” 为主题。“四季风光” 区设在长廊,绘制春兰、夏荷、秋菊、冬梅,让老人们足不出院就能感受四季美景;“吉祥寓意” 区在活动室外墙,画有牡丹、仙鹤、寿桃等象征健康长寿、吉祥如意的图案;“童年记忆” 区则在院子的围墙角落,描绘滚铁环、跳皮筋等老式游戏场景,唤起老人的美好回忆。
活动当天,墙绘组的志愿者们首先对墙面进行预处理。他们带着砂纸、刮刀、水桶等工具,仔细清理墙面上的污垢和剥落的墙皮。长廊的墙面由于常年潮湿,有些地方长了霉斑,志愿者们用稀释的消毒液反复擦拭,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墙面处理得越干净,颜料附着力就越强,保存时间也越久。” 一位有绘画经验的志愿者一边用砂纸打磨墙面,一边向旁边的同学讲解。阳光渐渐升高,志愿者们的额头上渗出了汗珠,他们随手用袖子擦一下,继续埋头工作,白色的墙灰沾在红色的马甲上,像落了一层薄薄的雪。
上午九点,墙面预处理工作完成,墙绘正式开始。志愿者们分成勾勒组、调色组和绘画组,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投入创作。勾勒组的同学拿着粉笔,按照设计稿在墙上轻轻勾勒出图案的轮廓,他们不时后退几步,眯着眼睛观察整体比例,确保图案协调美观。调色组的同学则在树荫下忙碌,根据设计要求调配颜色:牡丹的红色要加入少量黄色,使其更加柔和;荷叶的绿色则要加入一点蓝色,体现出水的清凉感。“这个颜色调得正好,和院子里的月季花颜色一样。” 一位志愿者举着调色板,满意地说。
绘画组的同学更是全神贯注,他们或站或蹲,有的甚至跪在地上,手持画笔在墙面上细致描绘。“四季风光” 区的夏荷绘制难度较大,一位志愿者站在梯子上,先勾勒出荷叶的轮廓,再用渐变的绿色填充,最后用白色点出荷叶上的露珠,阳光照在上面,仿佛真的有晶莹的水珠在滚动。“吉祥寓意” 区的仙鹤绘制也不简单,志愿者们先用淡灰色画出仙鹤的形态,再用白色和黑色细致描绘羽毛,尤其是翅膀上的羽毛,层次分明,栩栩如生。
绘制过程中,不时有老人凑过来观看,有的还提出自己的建议。“这荷花的花瓣可以再圆一点。”“仙鹤的腿再细点就更像了。” 志愿者们认真听取老人的意见,及时调整图案细节。一位 80 岁的老奶奶指着 “童年记忆” 区的滚铁环图案,笑着说:“我小时候也玩过这个,那时候的铁环都是自己用铁丝做的。” 志愿者们停下手中的笔,认真听老奶奶讲述过去的故事,然后按照她的描述,在图案旁加了一个小小的铁丝圈,让画面更具年代感。
中午时分,气温逐渐升高,达到了 30 摄氏度。志愿者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紧紧贴在身上,但他们丝毫没有懈怠。院长特意让厨房熬了绿豆汤,“孩子们快过来歇歇,喝点绿豆汤降降温。” 志愿者们轮流到树荫下休息,喝着清凉的绿豆汤,互相按摩着酸痛的手臂。一位志愿者说:“虽然累,但看到墙面上的画一点点成型,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短暂休息后,大家又投入到工作中,没有人叫苦叫累。
下午两点左右,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墙绘组的志愿者们急了,赶紧找来塑料布和旧报纸,小心翼翼地覆盖在未干的墙面上。“这部分牡丹刚画好,可不能被雨淋了。” 几位志愿者用身体撑着塑料布,挡住随风飘来的雨点。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志愿者们手忙脚乱地将画具搬到屋檐下,有的还不忘用砖头压住覆盖在墙面上的塑料布。好在雨下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停了,阳光重新露出笑脸,墙面上的牡丹经过雨水的冲刷,颜色显得更加鲜亮。
雨后的院子里空气格外清新,老人们纷纷走出房间,来到墙面前欣赏。“这荷花画得跟真的一样,看着就凉快。”“这仙鹤像是要飞起来似的。” 老人们的赞叹声让志愿者们心里暖暖的。一位老人从口袋里掏出几颗水果糖,硬要塞给志愿者:“孩子们辛苦了,尝尝糖,甜甜嘴。” 志愿者们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剥开一颗放进嘴里,甜甜的味道从舌尖蔓延到心里。
傍晚时分,墙绘工作基本完成。长廊的墙面上,四季花卉竞相绽放,春兰的淡雅、夏荷的清新、秋菊的傲骨、冬梅的坚韧,各具特色;活动室的外墙上,牡丹开得正艳,仙鹤在旁边翩翩起舞,寿桃挂满枝头,寓意吉祥;院子角落的 “童年记忆” 区,滚铁环的小男孩、跳皮筋的小女孩,一个个生动形象,仿佛能听到他们的欢声笑语。整个敬老院仿佛被披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外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活动接近尾声,志愿者们和老人们一起在新绘制的墙面前合影留念。老人们坐在前排,志愿者们站在后面,红色的马甲与老人的白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以后我们还会来看大家的。” 志愿者们齐声说道,老人们挥着手,眼里满是不舍,一位老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有空一定要来啊,奶奶给你们包饺子。”
参与此次活动的志愿者在总结中写道:“这次活动让我明白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不仅仅是付出,更多的是收获。当老爷爷给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当老奶奶把舍不得吃的糖塞给我,当我们的画让他们露出开心的笑容,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对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赞不绝口:“这些年轻人真的很用心,他们不仅陪老人们聊天解闷,还把敬老院打扮得这么漂亮。这几天老人们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晚上睡觉都香了。” 院长也表示:“非常感谢淮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他们用实际行动给老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快乐,希望这样的活动能一直开展下去。”
此次敬老院志愿服务与墙绘活动,是淮北师范大学学生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传递爱心的生动体现。一直以来,淮北师范大学都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基地、设立志愿服务学分等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公益活动。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学校就组织学生开展敬老、助残、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 200 余次,参与学生达 5000 余人次。
淮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我们会继续支持学生开展此类活动,为他们搭建更多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成长成才。” 未来,学校还计划与更多敬老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 “一对一” 陪伴、老照片修复、智能手机教学等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敬老爱老的行动中来。
这场由淮北师范大学学生发起的志愿活动,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老人们的生活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在学生们的心中播下了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种子。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来,用青春的力量传递温暖,让尊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社会的和谐美好贡献源源不断的青春能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