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科技赋能传承:探秘安庆博物馆黄梅艺术中心的“智能戏韵”

发布时间:2025-08-05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安庆,2025年7月5日讯,一支名为“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淮北师范大学青年团探访安庆博物馆黄梅艺术中心和严凤英纪念馆,不仅感受到黄梅戏百年传承的厚重底蕴,更被馆内融入的智能化设计深深吸引——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这座艺术殿堂焕发出别样活力。

  作为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展示的重要平台,该中心在展品陈列与互动设计中,将科技元素与戏曲艺术有机融合。在互动体验区,“黄梅戏智能拼图”成为最受追捧的项目。该项目以触摸屏幕为载体,观众可自主选择《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场景,系统随即生成包含戏曲角色、服饰、布景的打散碎片。完成拼图后,屏幕会同步播放对应场景的经典唱段,使拼搭过程成为“边玩边学”的戏曲知识普及过程。据现场统计,该项目日均参与量超300人次,其中青少年群体占比显著。

  展厅入口处的智能机器人“梅梅”,以拟人化互动打破了传统讲解模式。这台机器人,内置了涵盖黄梅戏起源、行当分类、唱腔特点等内容的数据库,既能精准输出基础知识,又能现场清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等经典选段。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搭载的人脸识别技术可判断观众年龄层,实现差异化内容推荐——为儿童群体讲解脸谱色彩寓意等趣味知识,为老年观众侧重解析传统剧目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

  “全息投影戏台”是中心的另一大亮点。借助360度全息投影技术,《牛郎织女》《徽州女人》等经典剧目的角色从史料记载中“走”出,在虚拟舞台上重现经典片段。参观者站在投影感应区,不仅能清晰观赏角色的细腻身段与表情,还可通过手势感应实时“切换”舞台场景,获得身临其境的观演体验。据中心技术负责人介绍,这些投影画面均基于老一辈艺术家的表演影像进行数字化修复,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通过光影技术增强了年轻观众的接受度。

  “科技应用的核心并非‘炫技’,而是打破传统戏曲的传播壁垒。”安庆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年轻群体对戏曲的疏离,往往源于缺乏贴近性的传播方式。通过机器人互动、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戏等形式,黄梅戏从“静态展品”转变为“可感、可玩、可互动”的文化体验,有效降低了受众的接受门槛,尤其是吸引了大量青少年主动走近这门传统术。从泛黄的手抄剧本到会唱戏的机器人,从传统戏服到全息投影角色,安庆博物馆黄梅艺术中心用科技为黄梅戏注入新活力。

  安庆严凤英纪念馆犹如一颗温润的明珠,既承载着黄梅戏最璀璨的过往,又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光彩。步入纪念馆,传统展陈中那些泛黄的戏服、斑驳的唱片,静静诉说着“严派”艺术的风华——从《天仙配》中七仙女的灵动娇俏,到《女驸马》里冯素珍的果敢坚毅,严凤英以清亮婉转的嗓音和细腻传神的表演,将黄梅戏从乡野小调推向全国舞台。而如今,科技让这份传奇有了更鲜活的呈现: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观众能“亲历”严凤英排练名段的场景,看她轻抬水袖、眼波流转,一颦一笑皆如当年;AI语音合成技术则复刻了她标志性的唱腔,当《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旋律在馆内响起,虚实交织间,仿佛这位黄梅戏大师从未远去。严凤英纪念馆的智能升级,不仅是对一代艺术家的致敬,更让年轻观众得以跨越时空与经典对话。在这里,科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严凤英所代表的黄梅戏精神,在数字时代依然能拨动人心弦,为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这里,古老的戏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在智能光影中流转的“活态传承”,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触摸到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的共鸣。安庆博物馆黄梅戏艺术中心与严凤英纪念馆的创新实践,恰如一缕跨越时空的戏韵,既守护着黄梅戏扎根乡土的本真,又以科技为翼让经典飞向更远的未来。从严凤英先生留下的艺术火种,到数字技术点燃的传承新焰,这里不仅是黄梅戏百年风华的缩影,更成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舞台。当年轻一代在全息光影中读懂七仙女的灵动,在AI唱腔里听见时代的回响,我们便知:这门艺术的生命力,永远在守正创新中生生不息。

  图/彭欣语 文/赵慧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