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画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周一村实践纪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感悟时代使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笔尖绽放振兴梦,色彩点亮新乡村”乡村振兴实践团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开展了为期12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一、出征仪式:筑牢实践基石艺术与设计学院将于2025年暑期开展以“笔尖绽放振兴梦,色彩点亮新乡村”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该活动将由11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前往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开展墙体绘画、助农推广、艺术支教、文化惠民公益活动。7月9日下午,出征前的安全教育主题会议在幸福校区2-116教室顺利举行。梁博老师和王华梓老师与全体队员共同参与了此次会议。王老师对出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安排,涵盖了行程规划、物资准备等各个方面。梁博老师则利用其专业知识,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为队员们详细讲解了墙绘的相关要求与技巧。志愿者们将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实践,将学术智慧与乡村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在服务乡村教育、推动产业发展方面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7 月 10 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周至县团委书记朱文玉、周至县卡迪尔小学校长杨军平、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驻村书记史立业,以及艺术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宋红、学工办主任王鹤媛、分团委书记黄梅出席仪式。
二、调研采访:倾听乡村心声活动前期,在带队老师王华梓、梁博的带领下,6名团队成员先行前往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开展墙绘初步调研。在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的引导下,团队深入了解村庄基本情况,明确此次实践对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助农兴产业的重要意义。齐平书记还带领团队实地考察墙面资源,通过测量面积、材质、朝向等信息,结合人流量与宣传范围,确定了墙绘创作区域及设计方向。
实践团深入村庄开展全面调研,在村委会协助下分组推进环境观察、村民访谈与问卷调查。调研发现,周一村作为乡村建设成效显著的村落,环境整洁、民居墙体风貌统一,但村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提升有更高期待,希望通过特色墙绘保留村庄淳朴底色,注入鲜活气息。村民们还提出,期待墙绘展现村庄独特文化、自然风光,突出猕猴桃助农产业,并融入农产品发展、党建、童趣等元素,让整洁的墙体焕发新活力,既保留村庄淳朴底色,又为村容注入鲜活气息。
三. 墙绘启动:焕新乡村容颜实践团结合调研结果与村民需求,讨论周一村猕猴桃主题墙绘设计。考虑到周至猕猴桃是当地金字招牌,团队确定以“猕猴桃的生长故事”为主线,融入田园风光与文化底蕴,设计中将包含猕猴桃藤蔓缠绕、村民采摘等生活化场景,色彩上采用嫩绿、深褐、暖黄等贴近自然的色调,力求既具视觉吸引力,又能唤起村民情感共鸣。
在7月13日的清晨,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对未知挑战的好奇心以及对乡村改造的热忱,携带了颜料、画笔、工具等必需品,踏上了前往周一村的墙绘旅程。抵达目的地后,他们没有片刻的迟疑,迅速投入到了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之中。由于年久失修,一些墙面布满了斑驳的痕迹,对老旧的墙面进行清理;而另一些则因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变得暗淡无光。经过数小时的辛勤劳动,原本灰暗的墙面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春绘墙:高温下的暖心创作7月15日团队成员抵达周一村的核心区域,该村最大的墙面绘画作品无疑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点。然而,由于墙面的高度,团队成员不得不搭建梯子进行作业,这无疑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尽管如此,他们并未表现出任何退缩之意,在40多度的高温下,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绘制工作中。在绘制过程中,他们反复比较整体与局部效果,细心调整每一处细节,以确保画面的完美呈现。在绘制的间歇,西瓜成为了连接村民与团队成员的纽带,一块块切好的西瓜传递着村民的感激之情,老人与孩童接过西瓜时的感谢之语,伴随着西瓜的甘甜,在夜晚的氛围中逐渐酝酿出温馨的氛围。这一举动不仅为村庄增添了色彩与活力,也进一步加深了实践团与村民之间的信任与默契。
四、童心绘梦:用艺术点亮乡村教育绘墙期间,团队成员们了解到,很多乡村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导致许多小朋友缺少家长的陪伴,另外受限与乡村教育的条件,孩子们也缺少艺术的学习与熏陶,因此团队成员们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美术活动来提升儿童的艺术审美,在驻村书记史立业的协助下搭建起了临时的美术课堂,团队成员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丰富多彩的画材,在专业的指导下,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肆意挥洒着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画笔在纸上流转,一个个饱满的西瓜,一串串鲜明的水果跃然纸上,汗水浸湿的衣衫,是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而那些画的格外出色的小小创作者,总能收获一个扭扭气球拧成的惊喜。通过将孩子们的作品展示在村落中,不仅美化了乡村的环境,更激发了儿童和村民们对艺术的追求,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漆扇传情:非遗文脉浸润乡村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实践团成员开展了非物遗文化小课堂活动。活动以“艺术为桥梁,漆扇为媒介”在周一村成功举办,建立了实践团与周一村村民及儿童之间的沟通桥梁。
在实践团的悉心指导下,儿童们不仅掌握了漆扇制作的基础技能,还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制作出具有传统韵味和现代审美的独特漆扇作品。其中一名儿童自豪地表示:“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制作出如此美丽的漆扇。”这句简单的话语中蕴含了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成长和幸福感。此外,村民们对实践团的成员纷纷表示赞扬,此次活动获得一致好评。
六、墙面修缮:细节处见匠心 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实践团的成员们利用绘墙之余,带着工具集结于陈旧的墙体之下。铲子与灰刀碰撞出清脆声响,拉开了墙面修缮的序幕。有人弓着腰,用铲子细细剥离墙皮上的霉斑与剥落层;有人踩着梯子,为高处的墙缝填补腻子,身影在光影里微微晃动。汗水浸湿了团员们的衣领,却没停下他们手中的活。斑驳的墙面在一遍遍刮抹中变得平整,裸露的砖石被细心遮盖。
七、光影育人:电影里的成长启示 夜晚,实践团成员在周一村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村里的居民和儿童积极参与进来,共同观影。屏幕上,光影交错,故事缓缓展开。孩子们瞪大了眼睛,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情节。电影中的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激励着在场的每一个孩子。村民们也被电影中的情节所吸引,实践团的成员们坐在一旁,看着村民们和孩子们投入的样子,心中充满了满足感。电影结束后,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讨论着电影中的情节,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启示。实践团的成员们也加入进来,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电影中的成长主题,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未来和梦想。
我们相信,孩子们受到影片积极影响,在成长中也会变得更加勇敢坚毅、懂得关爱他人,将为村子培育更具正能量的新一代。未来,这些孩子可能会凭借自身良好品质,为周一村发展注入活力,带动村子在文化、经济等多方面进步,比如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吸引更多游客,促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
夏日载满,不负“乡”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笔尖绽放振兴梦,色彩点亮新乡村”乡村振兴实践团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完成,这段旅程不仅是对团队成员们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深刻成长与全面洗礼。队员们用画笔勾勒乡土新貌,以创意激活乡村活力,在田间地头读懂民情,于实干中厚植家国情怀。那些沾满颜料的指尖、映着晚霞的画板,都在诉说着青春与土地的相遇,让振兴之花在笔墨晕染间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