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新疆塔里木大学学子急救实践:青春守护,点亮生命希望!

发布时间:2025-08-04 关注:

来源: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通讯员:李鹏彪)在“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为增强青年群体的应急救护能力,推动急救知识在基层的普及,2025年6月25日,塔里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急救技能,为生命保驾护航”宣讲团走进胡杨救援飞行搜救大队,开展了一场为期半天的急救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从理论课堂到实操演练,深入学习了海姆立克急救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核心技能,将守护生命的信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理论讲解环节,老师将晦涩的医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在讲解海姆立克急救法时,老师拿起人体模型,详细演示成人、儿童、婴儿不同的施救手法:“对成人施救时,要从背后环抱,双手采取‘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定位,即一手握拳置于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抓住拳头,再用另一只手包住握拳手,快速向内、向上冲击。”每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成员们目不转睛,专心致志,有人小声跟着模拟动作,有人反复暂停拍摄的视频记录要点。

  讲到心肺复苏时,老师的神情愈发凝重:“心脏骤停后的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赛跑,按压频率、深度、手势稍有偏差,就可能错失挽救生命的机会。”他一边演示解开患者衣领、清理口腔异物、进行胸外按压的连贯动作,一边强调:“按压深度必须达到5-6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这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看着老师演示时手臂肌肉紧绷、额头微汗,成员们第一次意识到,急救远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

  图为专业救护老师向实践队员讲解心肺复苏急救技能 李鑫 摄

  当老师分享自己的真实救援经历时,现场陷入寂静。老师声音微微发颤:“在真实的急救中,真的是在与死神赛跑。一整场心肺复苏下来极其消耗体力,但当患者苏醒之后,意识到自己成功挽救了一条生命,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老师眼眶泛红,“那一刻,我真正明白,我们多坚持一秒,生命就多一分希望。”这番讲述让在场成员深受触动,有人在笔记中写道:“原来急救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与死神较量的勇气和担当。”

  在实践环节,成员们分成小组,围在人体模型前跃跃欲试,却又难掩紧张。第一个上手的成员手指颤抖着寻找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时手臂弯曲,力度绵软。“手臂伸直!用髋关节发力!”老师按住他的肩膀纠正姿势,“想象你正在挽救的是自己的亲人。”成员深吸一口气,重新调整姿势。随着“1001、1002……1030”的计数声,他额头冒出豆大的汗珠,手臂酸痛到几乎失去知觉,但他依然咬牙坚持完成整套流程。“原来胸外按压这么累!但一想到关键时刻能救人,再累也值得。”他揉着手臂,语气中满是感慨。

  图为实践队员进行心肺复苏实操练习 吴梦琦 摄

  一些动作姿势不规范的成员当场被老师纠正,并反复练习,直到动作完全标准为止。成员们深知这是关乎人命的大事,因此都不敢马虎,一丝不苟。力气较小的成员们起初在人工呼吸环节频频失误:有人不敢与模型“亲密接触”,有人捏住鼻翼的力度不够导致气体泄漏。“别把它当模型,这就是真实的生命。”老师的话让一位成员鼓起勇气。她深吸一口气,用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模型鼻翼,双唇完全包裹住模型口唇,缓缓吹气。看着模型胸部微微隆起,她激动地露出了笑容,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紧张的氛围中多了几分喜悦与自信。

  图为专业救护老师讲解纠正实践队员的不规范动作 唐婉 摄

  在反复练习中,大家逐渐掌握了急救技能的精髓。有人为了精准控制按压频率,在休息时还默默用手指在桌面上模拟节奏;有人对照教学视频,一遍又一遍调整开放气道的角度。夕阳西下,活动中心的灯光下,依然能看到成员们专注练习的身影。他们额头的汗水、坚定的眼神,诉说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的决心。

  “以前觉得急救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它可能就发生在身边。”活动结束后,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当我第一次让模型‘恢复呼吸’时,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这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位成员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未来,三下乡团队将带着这份收获与使命,走进更多社区、乡村,用所学知识传递生命的希望,让急救技能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利器”。

  图为实践队员与专业救护老师进行合影留念 苏昭聚 摄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