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热浪裹挟着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向党于心实践于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与“舞韵芳华,实践筑梦”志愿服务队的青年们,带着满腔热忱奔赴万州、开州的乡野之间。七天时光如指间沙,匆匆流过却在心底刻下深深印记:红色场馆的庄严、乡邻脸上的笑意、老兵眼中的坚毅,都成为这段旅程最珍贵的注脚。
红色场馆悟初心信仰之光照前路
7月9日的万州西山公园,细雨洗去尘埃,库里申科烈士墓前更显肃穆。队员们伫立在墓碑前,听着讲解员讲述这位苏联飞行员的故事: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驾驶战机与侵略者殊死搏斗,最终用生命守护了这片土地上的安宁。雨丝落在碑前的松柏上,仿佛在诉说跨越国界的大义——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这份情怀足以冲破语言与地域的阻隔。
7月12日,万州江姐纪念馆内,一盏昏黄的灯光照亮展柜中那件陈旧的囚衣。队员们驻足凝视,衣料上的磨损与补丁,仿佛在重现江竹筠在狱中遭受的磨难。“竹签子钉不穿共产党员的意志”,曾经在课本里读到的句子,此刻化作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与雕像对视的瞬间,仿佛能听见穿透岁月的声音:坚守信仰或许要付出代价,但总有人愿意为真理昂首挺胸。
7月13日,开州刘伯承纪念馆里,一幅展现“军神”手术场景的画作让人屏息。讲解员缓缓道来:当年刘伯承眼部受伤,为不影响大脑,拒绝使用麻醉,在手术台上强忍27刀剧痛,全程未吭一声。队员们望着画中将军紧抿的嘴角,忽然懂得:所谓英雄,不过是把对祖国的赤诚,看得比自身痛苦更重千钧。
专业赋能接地气乡音传递真温情
7月10日,万州区的社区广场上热闹非凡。队员们带着金融知识“走街串巷”,把反电诈、防诈骗的要点编成方言快板,用“摆龙门阵”的方式给居民们“上课”。“高回报、低风险,多半是陷阱”“陌生链接莫点开,验证码是命根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让大爷大妈们听得津津有味。大塘边社区的王婆婆听完笑着说:“这些娃讲得实在,比新闻里的听得明白!”队员们这才体会到,把专业知识“翻译”成乡音,才能真正走进百姓心里。
当天下午,养老院里传来阵阵歌声。队员们推着轮椅陪老人散步,帮着梳头发、读报纸,奶奶拉着队员的手,跟着哼唱老歌时忽然红了眼眶:“好久没人陪我唱歌了。”这一刻,大家忽然明白,志愿服务不用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一句问候、一次陪伴,就能把青春的暖意,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老兵讲述峥嵘岁和平二字重千钧
7月11日,开州区一位94岁的老兵家中,王爷爷翻开泛黄的立功证书,思绪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候行军,饿了就啃口冻硬的炒面,渴了就抓把雪,可只要号声一响,谁都往前冲。”被问起是否害怕,老人摆摆手:“怕?但身后就是家和国,退一步都对不起这身军装。”送别时,老人颤巍巍站直身子敬了个军礼,那佝偻却挺拔的背影,让队员们突然懂得: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坚守换来的安稳。
七天的乡土之行,是青春与大地的对话,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红色故事教会青年何为信仰,志愿服务懂得如何扎根,老兵的讲述更明白肩头的责任。行囊里装满的,是比回忆更珍贵的成长——未来的日子里,这份在乡土间汲取的力量,会化作脚踏实地的脚步,让青春在平凡中绽放出滚烫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