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暑期“三下乡”|探千年傩舞奥秘,传非遗校园薪火

时间:2025-07-26 16:43:17 关注: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7月25日讯】(通讯员:黄静雯、林瑜霞)“探千年傩韵,承文化担当”。为挖掘邵武傩舞的传承价值,助力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2025年7月25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助学传遗兴竹艺,共绘邵武新图景”实践队依循“理论研习—技艺传承”的脉络,走进邵武市文化馆和南平市邵武市八一希望小学,深入探究傩舞如何从古老民俗技艺转化为校园文化的传承内容,以青春力量激活非遗传承动能。
深研傩艺,探寻非遗传承密码
         当日上午,实践队抵达邵武市文化馆后,便在省级非遗传承人何鸣翎老师的引领下,开启了这场跨越千年的艺术对话。何老师深耕傩舞传承数十载,对邵武傩舞的历史渊源、表演程式与文化内核有着深刻理解。她向我们介绍了造型各异的面具,从 “跳番僧” 的角色寓意,到 “跳八蛮” 的动作演变,将傩舞始于宋代、传承千年的艺术脉络缓缓铺陈,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故事,让队员们直观触摸到了傩舞厚重的历史质感。

图中实践队队员正在学习傩舞 徐睿斯 摄
         理论学习让实践队队员们对傩舞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何鸣翎老师旋即带领队员们转入实践体验。她执鼓槌轻落,沉稳的鼓点先为场间定下调性,而后踏着节奏示范起傩舞的基础步态,将舞步与音韵的交融之妙融入教学细节。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队员们渐渐褪去生涩,于鼓点与身段的呼应里,完成了一段简易傩舞的演绎,让纸上的认知在肢体的律动中生长出鲜活的质感。
在何老师的言传身教中,队员们既掌握了傩舞的实操技巧,又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深层密码,为后续探索傩舞的当代活化路径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图为实践队队员的舞蹈展示 徐睿斯 摄
薪续傩魂,让古老文化焕新辉
         为了让古老非遗在校园里焕发童趣活力,当日下午,何鸣翎老师走进邵武市八一希望小学,向小朋友们传授傩舞的基本技艺。


图为何老师教导小朋友学习傩舞 徐睿斯 摄
         课堂上,何老师先展示开路神、弥勒等角色的面具,用通俗语言讲解面具寓意和傩舞起源。随后,何老师简化“编辫脚”等经典动作,以木鱼节奏引导孩子们练习。短短一节课,小朋友们已经能够跟随音乐节拍自如地舞动,将每一个动作演绎得生动传神。此外,何老师特意邀请了几位小朋友,让他们戴上傩舞面具,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傩舞独有的韵味与灵动。随着音乐的播放,小朋友们的每一个手势起落、每一次脚步交错,都循着鼓点的指引,在方寸之间勾勒出傩舞的古朴轮廓,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

图中为小朋友体验傩舞面具 徐睿斯 摄
         从理论解码到实践躬行,从技艺习得再到校园播种,实践队完成了一场由认知到传承再到传播的文化闭环。傩舞不再只是陈列于博物馆的“非遗标本”,而是借由孩童的舞步,重新成为流淌在生活里的文化血脉。这份跨越千年的文化记忆,正以崭新姿态续写传承长卷。

图为何老师与小朋友和实践队队员大合照 徐睿斯 摄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助学传遗兴竹艺,共绘邵武新图景”实践队
通讯员:黄静雯 林瑜霞
 
作者:大学生之声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