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调研队解码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升级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2025年7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品新生”乡村振兴调研队分别奔赴南宁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无锡现代农业博览园、广西玉林市农业科学院,就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广西工美院的壮锦、百色农科院的芒果、玉林容县的沙田柚等都为调研队深刻展示了现代农产品的“新生”。
一、广西壮锦:“全真丝壮锦生产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7.23日,调研队来到广西工美院,采访壮锦加工厂厂长周腾靠先生。周厂长表示在壮锦原材料选取方面,壮锦生产的天然纱原材料由棉麻经线提供骨架支撑,蚕丝纬线赋予光泽与色彩,形成“粗经细纬”结构,而制作所需要的棉麻、蚕丝等大多依赖本地种植。
周厂长表示,广西的蚕丝产量几乎占全国产量的60%,这也为壮锦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据调研队了解,2024年广西建成全真丝壮锦生产线,提倡“以丝代麻”,首次以100%桑蚕丝替代传统棉麻经线,攻克丝线强度不足、织造易断裂难题,更发挥广西桑蚕养殖的优势,将工艺技艺与农作物优势相结合。
同时,壮锦的天然染色工艺与农产品的结合,能推动传统技艺在现代乡村产业中焕发生机,借助非遗文化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文旅融合,让壮锦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经济发展的纽带,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与产业的双重活力。

图1为周厂长介绍壮锦原材料来源
韦可明供图
二、百色芒果:智能育苗温室
队员们踏入百色农科所的智能温室大棚时,连片的大棚内,各类先进设施有序布局,物联网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等科技设备,为农作物生长营造精准环境。看着眼前现代农业设施,队员陈秋丽感慨:“课本里的农业科技知识,在这里变成了真实场景,真切感受到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革。” 大棚中,农卓斌先生还向队员们介绍了新品种培育、无土栽培等技术,让大家对农业科技的应用有了更直观认知。

图2为调研队员参观专业的科研育苗大棚
黄诗怡供图
三、无锡农博园:物联网监测系统
7.24日,实践团队来到农博园的农业科技研发基地。现代化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进行着农作物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团队成员与科研人员展开交流,学习到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创新理念。“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我们能精准定位农作物的优质基因,进而培育出抗逆性更强、产量更高的品种。”农博园科研人员介绍道。

图3为无锡现代农业博览馆标志物徐天语 供图
四、容县沙田柚:“黄袋套果”技术
7.24日“农品新生“调研团队调研首站步入广西农科院沙田柚智慧种植示范基地,团队成员亲身体验农业科技的魅力,连片的沙田柚树套着黄色的袋子让队员们充满好奇,随着种植基地负责人的脚步,调研队来到了沙田柚树下,队长黄诗怡向负责人问道:“为何沙田柚都用黄色的袋子包裹住?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吗?”种植基地负责人耐心详细地回答套上黄色的袋子主要有四个用处,第一可以减少农药污染,能有效阻隔农药与果实直接接触,降低果实表面的农药残留。第二改善外观品质可以避免外界物质对果实的表面机械损伤,减少病虫害叮咬。第三提高果品质量,可以减少果实受外界不良气候的影响,降低裂果率,还能适当调节袋内温度和湿度,利于果实糖分积累提高品质。第四可以降低成本,比如减少因病虫害,机械损坏等导致的落果,提高果实的完好率和产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损失,间接降低了生产成本。

图4为团队参观沙田柚种植基地中的沙田柚
陈秋丽 供图
从广西工美院的“全真丝壮锦生产线”到百色农科所的智能育苗温室,再到无锡农博园的物联网监测系统,科技正深度重塑传统农业基因。南京财经大学“农品新生”团队在调研中发现,智能化温控、无土栽培、基因育种等前沿技术不仅提升农产品品质与产量,更推动农业向标准化、高效化转型。例如玉林沙田柚通过“黄袋套果”技术降低农药残留,百色芒果依托“因地选种”策略优化产业布局,彰显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通讯员:韦可明 黄诗怡 徐天语 陈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