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嘉庚学院7月23讯】(通讯员:林瑜霞、黄静雯、陈雨荷、陈子奕)为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2025年7月23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助学传遗兴竹艺,共绘邵武新图景”实践队走进邵武市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开展非遗技艺传承实践活动。实践队队员们以“学非遗·传薪火”的双向实践模式,清晨跟随非遗传承老师潜心研习竹编技法,下午化身小老师将刚习得的传统技艺化作趣味课程。让承载千年智慧的竹编文化在青春实践与童真体验中焕发时代活力,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合影留念 徐睿斯 摄
探寻——触摸竹艺传非遗 为深入感受竹编技艺的文化内涵与匠人温度,队员们在竹立方生态科创馆开启深度体验之旅,近距离触摸这项“指尖上的非遗”。竹编老师周女士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队员们系统地讲解竹编技艺的历史渊源、选材标准、基础工具使用以及核心编织技法的原理。从竹材的晾晒处理到不同编织纹样的文化寓意,通过周老师的讲解,队员们在动手操作前便对这项古老技艺有了全面且深刻的认识,直观感受到非遗技艺的精湛传承与竹编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竹编老师为实践队队员讲解竹编相关知识 徐睿斯 摄
随后,实践环节转向竹编扇制作技艺的深度探索。从拿捏竹丝时对力度轻重的反复调试,到编织纹样时对规律逻辑的耐心摸索,队员们渐渐地读懂了非遗传承里“细腻如丝、坚守如初”的匠人初心,更让这门沉淀着岁月智慧的古老竹编技艺,在青春实践的鲜活互动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与生命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认真制作竹编 徐睿斯 摄
传艺——竹韵入童心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召。实践队队员们怀揣着从竹立方生态科创馆习得的技艺与满腔热忱,化身为“竹编文化传播者”,并以“中国非遗竹编”为主题,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手工实践课。课程不仅介绍了竹编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引导小朋友们动手尝试简单的编织技法。

图为支教老师指导小朋友学习竹编 徐睿斯 摄
课堂上,支教老师们在演示基础的编织技法的同时,还鼓励小朋友们融入自己的巧思进行创意表达。小朋友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动手实践,体验竹编工艺。当他们拿着亲手完成的竹编作品时,古老的竹编技艺已化作他们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在童真的世界里留下了鲜活的非遗印记。

图为小朋友制作竹编展示 林淼 摄
当青竹篾条在大学生与孩子们手中交替传递,千年非遗智慧在“学与教”闭环中完成代际传承,既让古老技艺通过青春实践获得现代表达,又让乡村儿童在编织过程中触摸文化根脉。实践队希望用这种“上午当学生,下午做先生”的创新传承方式,实现非遗保护与乡村美育的双向奔赴,再通过非遗传承特色支教课程的增设,将非遗文化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广泛引入日常支教的课堂,从而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与普及,真正做到非遗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为乡村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

图为小朋友与实践队队员合影留念 林淼 摄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助学传遗兴竹艺,共绘邵武新图景”实践队
责任编辑:林瑜霞、黄静雯、陈雨荷、陈子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