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八秩荣光昭日月,山师青年踏寻红

发布时间:2025-09-05 关注: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 星火寻踪实践队

   八月的济南,暑风裹着梧桐的清荫,漫过这座浸润着红色记忆的城市。当日历翻至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0周年这一镌刻着民族荣光的日子,山东师范大学“星火寻踪”实践队的青年们,带着赤诚与敬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穿梭于济南的红色地标间,在历史的褶皱里打捞初心,在先辈的足迹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省博红馆:文物为笔,写尽山河不屈
  推开山东省博物馆红色展馆的门,时光仿佛在此折转。展柜里,那只磨破边角的帆布挎包,曾装着战士们“杀敌报国”的滚烫信念,肩带的磨损里藏着行军路上的风霜;那张布满红痕的作战地图,齐鲁大地的山川河岳间,密密麻麻的标记是防线,更是先烈“寸土不让的誓言;还有那封字迹斑驳的染血家书“国若不存,家何能安”的字句,既有舍生取义的决绝,也藏着对亲人的万般牵挂。
  队员们围在讲解员身边,目光追随着文物流转。当停在一幅描绘“台儿庄血战”的油画前时,喧闹的展厅骤然安静——画中战士们举着断枪冲锋,硝烟里的眼神却亮得惊人。“那时没有先进武器,靠的就是‘人在阵地在’的骨气。”讲解员的声音轻却有力,队员们仿佛听见了穿越时空的呐喊,触到了先辈们滚烫的热血。此刻,“和平”不再是课本里的词汇,而是无数生命换来的珍贵馈赠,而他们,便是这份馈赠的守护者与传扬者。

  奎虚书藏:一屋荣光,见证民族挺立
  穿过青石板路,奎虚书藏的飞檐翘角映入眼帘。这座古雅的建筑,藏着一段足以让齐鲁儿女铭记的历史——80年前,这里是日本在山东战区签署投降书的地方,是齐鲁大地挣脱屈辱、迎来胜利的“见证者”。
  抬头望去,“我武惟扬”的牌匾悬于正厅,笔锋遒劲,似有千钧之力。队员们驻足凝望,指尖拂过展厅里的旧桌椅,木质的纹路里仿佛还留着当年签署投降书时的庄重。“这四个字不是口号,是李延年们抱着炸药包冲锋时的无畏,是田间百姓送粮支前时的坚定,是无数无名英雄‘一寸山河一寸血’拼出来的尊严。”一位队员轻声感慨。
  在这里,每一页泛黄的典籍都在诉说“从屈辱到挺立”的不易,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胜利的荣光。队员们默默攥紧拳头: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溺过往的伤痛,而是为了带着先辈的骨气,在新时代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早期纪念馆:初心为炬,照亮前行之路
  实践的最后一站,是中共山东早期历史纪念馆。推开馆门,一部“山东党组织的成长史”徐徐展开:从李大钊派邓恩铭来鲁传播马克思主义,到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在大明湖畔诞生;从带领工人罢工、农民抗租的早期斗争,到抗战时期“沂蒙红嫂”用乳汁救伤员、解放战争中“小车推出来的胜利”——每一个展区,都是一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诗。

  夕阳西下,实践队的身影被拉得很长。2025年的8月15日,因这场“寻红之旅”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队员们不仅触摸了历史的温度,更接过了先辈递来的“红色火炬”。作为新时代青年,他们深知:红色基因不是陈列的展品,而是融入血脉的力量;民族复兴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需要用青春汗水浇灌的理想。
  此后,他们将以“星火”之名,把此次实践的感悟化作前行的动力,在学习与奋斗中续写青年担当,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永远熠熠生辉。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