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南京审计大学审拓江海社会实践小分队开展了为期22天的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南通博物苑、审计博物馆、珠算博物馆,以审计专业视角探寻历史中的监督智慧,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
前期筹备:筑牢专业基础,明确实践方向 7月5日至9日,团队围绕三所博物馆特色主题展开系统学习。组长将审计史、珠算文化与现代审计技术串联成学习模块,从中国古代审计制度演变到明清账册监督逻辑,从珠算在传统财务核算中的应用到与现代审计电算化的传承关系,用案例和实物图片将课本知识点与博物馆展陈内容对应。遇到专业细节,队员们分组查阅资料、共同讨论,提前标注重点关注展项,为实地探访做好充分准备。
(图1:团队成员在筹备会上讨论审计史相关资料)
南通博物苑:从近代实业档案中挖掘审计基因 7月10日至13日,团队聚焦南通博物苑“近代南通实业档案”展区,从大生纱厂原始账簿、通海垦牧公司经费收支记录等实物中探寻审计逻辑。光绪年间的纱厂成本核算表上,每笔原料采购均有经手人、复核人双重签字,这与现代“不相容岗位分离”原则异曲同工,成为团队分析近代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的鲜活案例。
同时,馆内“地方公益事业账簿”中,育婴堂经费使用记录、保坍会工程款项明细等史料,清晰呈现了近代南通公共事务管理“量入为出、公开透明”的原则。队员们通过梳理这些史料,进一步理解了审计思维在社会治理中的贯穿逻辑。
(图2:队员们在南通博物苑研究大生纱厂原始账簿)
审计博物馆:在历史与现代碰撞中深化专业认知 7月14日至19日,团队走进南通审计博物馆,在实物与理论的碰撞中深化对审计的理解。近代审计展区内,民国时期会计师审计报告原件上“账实核对无误”“存货计价存在偏差”等手写结论,让队员们联想到课堂上的审计报告准则;数字审计技术展区里,上世纪90年代审计软件与现代区块链审计系统的对比,引发了关于“技术迭代服务审计目标”的思考——无论设备如何更新,审计“高效发现风险、精准揭示问题”的目标始终未变。
从古代“刺使监察”制度到现代国家审计准则,从手工账册核查到大数据智能分析,队员们在专业讲解中,清晰感知到审计作为“经济卫士”的历史传承。
(图3:队员们观察民国时期会计师审计报告原件)
珠算博物馆:从工具迭代中读懂审计本分 7月20日至23日,珠算博物馆内的各式算盘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早年审计核账依赖算盘反复演算,与如今用软件校验数据的逻辑一致,都是为了让数字经得起推敲。工具从算盘变为电脑,但审计“算准、算实”的本分从未改变,这种严谨早已藏在老算盘的每一次拨动里。
(图4:队员们在珠算博物馆观察传统算盘展品)
实践总结:专业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认知力量 7月24日至26日,团队进入后期总结阶段。从南通博物苑的近代实业监督智慧,到审计博物馆的“经济卫士”初心,再到珠算博物馆的精准计算本分,队员们将课本上的“审计准则”逐步转化为现实中的“实践认知”,对审计作为贯穿历史的“监督基因”、守护公平的“隐形防线”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文:王嘉怡 许瑞轩
图:韩伊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