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黔行8.0|汉阳7月23日支教日记马卓钰
今天是7月23日,是山东大学助力黔行志愿服务队在贵州赫章汉阳街道儿童之家开展支教活动的第9天。清晨推开宿舍门,赫章的小雨正淅淅沥沥落着。汉阳街道被一层薄薄的雾霭裹着,屋顶洇出深褐的纹路,远处的山峦像浸在墨水里的画,朦胧中透着湿润的绿意。空气里满是泥土和草木的气息,来到汉阳街道办,孩子们的笑声穿透雨帘,从儿童之家的方向漫过来,像一串被打湿的银铃。
早晨我作为助教旁听了林芷妍老师的“七彩假期”课程,主题是中国的旗帜。刚上课,林老笑着问同学们我国有几面重要的旗帜,问题刚抛出,就有几十只小手“唰”地竖起来,前排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脆生生答:“5面!”林老师点点头,顺势展开图片,从国旗上的五颗星讲到党旗的镰刀锤头,从军旗的八一军徽讲到队旗的火炬,再到团旗的金黄色圆圈。每个问题抛出来,教室里都像炸开了小烟花,孩子们踮着脚举手,有的急得直嚷嚷,眼里的光比窗外的雨珠还亮。
【图片1】
随后播放的短片里,讲道理我国重要旗帜的由来,制作过程以及寓意和内涵,同学们都听得十分认真。最动人的是手工环节,孩子们几人一组,用红纸、卡片、小木棍忙碌着。有的小心翼翼剪五角星,有的专注地粘旗杆,还有的举着半成品互相“炫耀”。当几十面小小的五星红旗在课桌上立起来时,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图片2】
接下来我旁听了王诗涵老师的英语课,内容主要为时间类的词汇和知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月份、星期等词汇,悉心地带着孩子们一起拼读,孩子们跟着老师一起读单词,声音此起彼伏。当孩子们有发音不标准时,老师不急不躁,弯下腰一个个纠正口型,阳光透过雨云的缝隙落在她肩头,和孩子们仰起的笑脸相映,暖融融的。
【图片3】
走在汉阳街道的路上,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泥土的芬芳里混着孩子们留在空气里的欢笑声,忽然觉得,支教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些细节里——是孩子们认识旗帜时眼里的郑重,是拼读单词时的认真,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我们带来知识,孩子们却用他们的纯粹教会我们:旗帜的意义不在图案,而在一代代人心里的分量;单词的价值不在拼读,而在对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希望接下来的日子,能陪着这些孩子在知识里多走几步,让他们眼里的光,能像今天课上的旗帜一样,永远鲜亮。也盼着这雨雾里的课堂,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小小的种子,未来某天,长成参天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