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学期,我再次踏上了贵州的土地。不同的是,这次的目的地不是遵义老家的舒适沙发,而是毕节赫章县的山间教室。行李箱里塞满了我的洗漱用品和我的备课笔记,车轮碾过熟悉的喀斯特地貌时,心脏正为一场酝酿已久的约定加速跳动。
图片1
这个约定始于一年前的夏天。高考结束那天,我窝在家里的沙发上刷朋友圈,突然被一段视频攫住了目光——是学长学姐在赫章支教的记录:简单的教室里,孩子们举着皱巴巴的作业本追着老师问问题,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课余时,一群小脑袋凑在镜头前,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喊“谢谢哥哥姐姐”。屏幕里的山风仿佛吹到了我脸上,一个念头猛地撞进心里:等我上了大学,一定要加入“助力黔行”,回到这片土地。或许是儿时总把“想当老师”挂在嘴边的执念,或许是看到“贵州”二字时的亲切感,又或许只是被孩子们眼里的光烫到了,那份冲动来得又急又烈,像夏日骤雨般浇透了整个假期。
上大学后,我积极准备助力黔行的支教面试,时光不负有心人,我顺利地加入了这支团结可爱的队伍。踏上去毕节的高铁时,窗外的青山飞速后退,我想象着孩子们会不会像视频里那样欢呼雀跃,会不会有人面带微笑等着我们,连换乘时的疲惫都变成了雀跃的注脚。
图片2
支教第一天,我站在教室门口深吸了口气。四十多张小板凳坐得满满当当,似浸了晨露般清澈的眼睛,齐刷刷落在我身上。还有一位扎着高马尾的小女孩亲切的叫了我一声“老师好!”那一刻,我突然懂了“助力黔行”四个字的分量——它不是山大学子与大山的简单相遇,而是把山大的课堂搬到了山间,让两个世界的光亮互相映照。
我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仅要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他们眼里的那束光,就像当初学长学姐视频里的光,照亮过我的夏天一样。

